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恩施市盛家坝乡黄牛产业发展观察

2016-11-04 01:07

 “牛”势劲发牧歌扬

  ——恩施市盛家坝乡黄牛产业发展观察

  见习记者 田仁超 通讯员 罗轶 刘晓峰

草盛牛壮。

草盛牛壮。

星斗山麓,林因山而茂,草因林而盛,牛因草而壮,盛家坝因牛而名。

盛家坝具有悠久的养牛历史,曾经是恩施、宣恩、咸丰、利川四县市大牲畜交易中心,因打工潮出现以及农业机械化,黄牛养殖业经历过衰落期。

如今,靠着星斗山,盛家坝人不断转变经营理念,把耕牛商品化,把黄牛特色化、产业化,黄牛产业又蓬勃兴起,在乡间奏响了一曲“赶着牛儿奔小康”的致富曲。

  耕牛商品化

“这几年我靠着养恩施黄牛收入,送两个孩子读书,手头宽裕多了。”在盛家坝乡龙洞河村,40多岁的村民黎代双正在为牛舍中10多头健壮的恩施黄牛添加饲料。

盛家坝是传统的黄牛养殖大乡,牛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多年来,农民认为牛是“农本”,是动不得的根本。

黎代双和其它农民一样,从没有想到会把作为生产工具的牛变成商品。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学费越来越贵,仅靠种植传统农业,日子越过越紧。

盛家坝乡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直接参与能繁母牛养殖和肉牛育肥。黎代双成为乡、村干部引导农户养牛脱贫致富的对象之一。

去年牛出栏,黎代双净收入2万多元。“养牛确实是个好产业。”脱贫致富后的黎代双对这个产业感慨万千。

“他家栏里还有十多头牛,少说也要值近十万元”该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通过推广托养模式,盛家坝乡引导农户直接参与养殖,针对特困农户大力推行“企业购牛、农户领养、回收犊牛、母牛归户“的母牛领养模式,以及”政府搭台、购养分离、收入分成”的肉牛托养模式,让贫困农户“零投入”实现快速增收,20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因地质滑坡致贫的黎代召,靠养牛又重新维修好了房屋,去年走出脱贫行列,今年家里存栏十七头牛,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比来比去,还是养牛划算,我家现在存栏60头黄牛,去年收入20万元。”龙洞河村51岁的村民崔廷海一方面带动贫困户养牛,还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服务。

如今,耕牛“不能动”的观念已成为过去,乡亲们在牛身上打起了发财主意。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几年时间,从一家一户、一头两头,到整村整乡发展,牛舍如雨后春笋在各村拔地而起。

目前,全乡有养牛户4325户,饲养量达12000头,年产值4000余万元。

耕牛挣脱了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化身“商品牛”在市场上“滚雪球”般前进。

  商品特色化

青山生灵草,沃土育佳珍。盛家坝黄牛体质紧凑,结实有力,采食各种天然牧草,牛肉脂肪沉积到肌肉纤维间,形成明显的红、白相间,状似大理石花纹,保持了原生态、鲜嫩可口等优良特性。

因为没有受杂交“污染”,被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兵海盛赞为一座极具开发价值的“金矿”。

为防止黄牛品种退化,恩施市委、市政府采取保种措施,把盛家坝乡作为恩施黄牛的保护区,恩施黄牛被收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名录,列入省级重点地方保护品种。

该市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及保种育种工作,把恩施黄牛作为全市草食畜牧业的主导品种,以盛家坝乡为核心区的恩施黄牛再次兴起。

盛家坝乡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规范、龙头带动的黄牛产业发展路子,突破性发展养牛业,做大做强恩施黄牛品牌。

制订了《盛家坝乡养牛五年规划》等指导性文件,乡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对新建栏圈按每平方米135元进行补助;对全乡能繁母牛每头每年补贴500元,产犊牛补贴500元,激励养殖企业和农民养牛。

“现在政府有辅助,我们信心更高”,已过花甲之年的养殖大户杨绪让,十几岁开始养牛,从一头到现在十多头,养殖的目的变了,角色也变了,“计划还买七、八头。”

“政府帮我们出钱搭牛舍,准备发展到40头左右。” 养殖大户杨凤贤现在喂了二十头,还没有充分利用完牛舍,他又有新的打算。

目前,全乡10头以上大户128户,20头以上大户39户,100头以上大户1户,300头以上大户1户。

黄牛品牌化,良种必先行。以翔盛牧业、旺源林牧业、众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联合开展恩施黄牛保种工作,保种数量达到300头。

开展校企联合,依靠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力量,对恩施黄牛进行提纯扶壮和育种。成功开发出“恩施黄牛”高档(花)牛肉产品,经过培育的黄牛每头价值达到5万元以上,填补武陵山试验区无本地高档(花)牛肉的空白。

  特色产业化

“我做过木材生意,养过猪、鸡,但还是没有养牛划算,养一头牛一年可以赚三四千元钱,我要把这个当作产业来做”车寥村养殖大户黄世明对黄牛产业信心满满。

尝到了养牛的甜头,一条以牛为主体的草畜产业链条在盛家坝拉开,一批养殖能手逐渐成长养殖大户,一批企业建立起个草业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快速育肥基地,集产、加、销于一体。

湖北犇跃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标准化栏圈、厂房、储料间,恩施市旺源林牧业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养殖规模达500头。恩施市众富养殖专业合作社租赁土地1200余亩用于种草养畜,新建牛栏800平方米,现存栏能繁母牛100多头。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连农户,上接市场,中间搞肉、奶、皮毛等农副产品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条逐惭形成。

实行生态化养殖,引导养殖户建设规范、标准的养殖场和沼气池,发展循环经济。人工种草、草场改良、秸秆利用、精料加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饲草饲料体系。

“我们还要把黄牛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举办‘黄牛选美大赛’等活动,打造休闲牧业和旅游牧业,提升恩施黄牛养殖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让养牛产业的链条不断拉长。”该乡负责人介绍。

围绕打造一条“从一棵草到一片牛肉干”的全产业链目标,到2020年,该乡恩施黄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出栏商品肉牛2万头,实现肉牛产值1.5亿元。

如今,有30余万亩天然草场、3万余亩人工种植牧草垫底,盛家坝的黄牛将跑得更加稳健。

(编审:滕义 编辑:廖康庄)

 

 “牛”势劲发牧歌扬

  ——恩施市盛家坝乡黄牛产业发展观察

  见习记者 田仁超 通讯员 罗轶 刘晓峰

草盛牛壮。

草盛牛壮。

星斗山麓,林因山而茂,草因林而盛,牛因草而壮,盛家坝因牛而名。

盛家坝具有悠久的养牛历史,曾经是恩施、宣恩、咸丰、利川四县市大牲畜交易中心,因打工潮出现以及农业机械化,黄牛养殖业经历过衰落期。

如今,靠着星斗山,盛家坝人不断转变经营理念,把耕牛商品化,把黄牛特色化、产业化,黄牛产业又蓬勃兴起,在乡间奏响了一曲“赶着牛儿奔小康”的致富曲。

  耕牛商品化

“这几年我靠着养恩施黄牛收入,送两个孩子读书,手头宽裕多了。”在盛家坝乡龙洞河村,40多岁的村民黎代双正在为牛舍中10多头健壮的恩施黄牛添加饲料。

盛家坝是传统的黄牛养殖大乡,牛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多年来,农民认为牛是“农本”,是动不得的根本。

黎代双和其它农民一样,从没有想到会把作为生产工具的牛变成商品。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学费越来越贵,仅靠种植传统农业,日子越过越紧。

盛家坝乡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直接参与能繁母牛养殖和肉牛育肥。黎代双成为乡、村干部引导农户养牛脱贫致富的对象之一。

去年牛出栏,黎代双净收入2万多元。“养牛确实是个好产业。”脱贫致富后的黎代双对这个产业感慨万千。

“他家栏里还有十多头牛,少说也要值近十万元”该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通过推广托养模式,盛家坝乡引导农户直接参与养殖,针对特困农户大力推行“企业购牛、农户领养、回收犊牛、母牛归户“的母牛领养模式,以及”政府搭台、购养分离、收入分成”的肉牛托养模式,让贫困农户“零投入”实现快速增收,20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因地质滑坡致贫的黎代召,靠养牛又重新维修好了房屋,去年走出脱贫行列,今年家里存栏十七头牛,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比来比去,还是养牛划算,我家现在存栏60头黄牛,去年收入20万元。”龙洞河村51岁的村民崔廷海一方面带动贫困户养牛,还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服务。

如今,耕牛“不能动”的观念已成为过去,乡亲们在牛身上打起了发财主意。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几年时间,从一家一户、一头两头,到整村整乡发展,牛舍如雨后春笋在各村拔地而起。

目前,全乡有养牛户4325户,饲养量达12000头,年产值4000余万元。

耕牛挣脱了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化身“商品牛”在市场上“滚雪球”般前进。

  商品特色化

青山生灵草,沃土育佳珍。盛家坝黄牛体质紧凑,结实有力,采食各种天然牧草,牛肉脂肪沉积到肌肉纤维间,形成明显的红、白相间,状似大理石花纹,保持了原生态、鲜嫩可口等优良特性。

因为没有受杂交“污染”,被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兵海盛赞为一座极具开发价值的“金矿”。

为防止黄牛品种退化,恩施市委、市政府采取保种措施,把盛家坝乡作为恩施黄牛的保护区,恩施黄牛被收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名录,列入省级重点地方保护品种。

该市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及保种育种工作,把恩施黄牛作为全市草食畜牧业的主导品种,以盛家坝乡为核心区的恩施黄牛再次兴起。

盛家坝乡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规范、龙头带动的黄牛产业发展路子,突破性发展养牛业,做大做强恩施黄牛品牌。

制订了《盛家坝乡养牛五年规划》等指导性文件,乡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对新建栏圈按每平方米135元进行补助;对全乡能繁母牛每头每年补贴500元,产犊牛补贴500元,激励养殖企业和农民养牛。

“现在政府有辅助,我们信心更高”,已过花甲之年的养殖大户杨绪让,十几岁开始养牛,从一头到现在十多头,养殖的目的变了,角色也变了,“计划还买七、八头。”

“政府帮我们出钱搭牛舍,准备发展到40头左右。” 养殖大户杨凤贤现在喂了二十头,还没有充分利用完牛舍,他又有新的打算。

目前,全乡10头以上大户128户,20头以上大户39户,100头以上大户1户,300头以上大户1户。

黄牛品牌化,良种必先行。以翔盛牧业、旺源林牧业、众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联合开展恩施黄牛保种工作,保种数量达到300头。

开展校企联合,依靠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力量,对恩施黄牛进行提纯扶壮和育种。成功开发出“恩施黄牛”高档(花)牛肉产品,经过培育的黄牛每头价值达到5万元以上,填补武陵山试验区无本地高档(花)牛肉的空白。

  特色产业化

“我做过木材生意,养过猪、鸡,但还是没有养牛划算,养一头牛一年可以赚三四千元钱,我要把这个当作产业来做”车寥村养殖大户黄世明对黄牛产业信心满满。

尝到了养牛的甜头,一条以牛为主体的草畜产业链条在盛家坝拉开,一批养殖能手逐渐成长养殖大户,一批企业建立起个草业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快速育肥基地,集产、加、销于一体。

湖北犇跃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标准化栏圈、厂房、储料间,恩施市旺源林牧业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养殖规模达500头。恩施市众富养殖专业合作社租赁土地1200余亩用于种草养畜,新建牛栏800平方米,现存栏能繁母牛100多头。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连农户,上接市场,中间搞肉、奶、皮毛等农副产品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条逐惭形成。

实行生态化养殖,引导养殖户建设规范、标准的养殖场和沼气池,发展循环经济。人工种草、草场改良、秸秆利用、精料加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饲草饲料体系。

“我们还要把黄牛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举办‘黄牛选美大赛’等活动,打造休闲牧业和旅游牧业,提升恩施黄牛养殖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让养牛产业的链条不断拉长。”该乡负责人介绍。

围绕打造一条“从一棵草到一片牛肉干”的全产业链目标,到2020年,该乡恩施黄牛饲养量达到4.5万头,出栏商品肉牛2万头,实现肉牛产值1.5亿元。

如今,有30余万亩天然草场、3万余亩人工种植牧草垫底,盛家坝的黄牛将跑得更加稳健。

(编审:滕义 编辑:廖康庄)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