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 情暖龙马

2016-05-30 10:04  

“来了,来了。”5月24日,龙凤镇龙马村村民黄泽荣正在苗木基地除草,一边擦拭着手上的泥土,一边回答。

当天,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扶贫驻村工作队又一次来到苗木基地查看苗木长势情况……

扎进村、抓机遇、干实事、扶真贫,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扶贫驻村工作队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那份真正关爱贫苦人民的情怀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认可。

要做好扶贫工作,必须摸清一线情况。2015年10月20日,中科院扶贫工作队前往龙马村,与恩施市、龙凤镇和龙马村进行对接,确定纸厂河组贫困户的扶贫工作。

11月2日,工作队再次到村进行深入对接,进一步明确帮扶思路和帮扶对象。

在村委会干部陪同下,工作队利用一个月时间逐一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各户人口、收入、主要收入来源、掌握生产技能和致贫原因等多方面情况,获取一手调研资料。该村组2015年有村民52户、144人,其中,贫困户40户、115人。

期间,工作队共完成纸厂河52户的调查工作,到2016年确定贫困户为29户,78人。依据调研资料,工作队建立资料卡,根据情况分类建档,完成精准识别,并初步确定在种植业、养殖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予以帮扶。

从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底,武汉分院开展了“我为精准扶贫办实事”活动,工作队到贫困户家中进行慰问,慰问金额累计3万余元。

为提高扶贫开发效果,变“输血”为“造血”,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工作队积极推进“中国科学院恩施苗木基地”、“佐家坝村永丰水库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及“精准扶贫之生态养殖项目”落地实施,为龙马村、佐家坝村的集体经济再创新的增长点。

山上有特色苗木基地,地上有生态生猪养殖,水库有生态渔业养殖,因地制宜,绿色、高效的“立体化扶贫”模式已初步成型,真抓实干,绿色帮扶初现生机。“生态、景观、经济”三个效益相统一局面的逐步形成。

壮大合作社,保贫困户增收。工作队与村委会通力合作,以村里创业大学生养殖合作社为基础,通过技术支持、项目补助等方式,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以贫困户代养、入社、务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

剪枝、除草、嫁接,苗木基地上一派繁忙。如今,总投资200万元的4亩苗木展示基地已初步成型,近20个花卉、果木品种已成功繁育,今年下半年还将扩大苗木种植面积。

“调动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性,吸引外出的年轻人回流,强化本地的经济需求,创建合作社,推动基地产业化,帮助当地老百姓增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中科院武汉分院扶贫工作队队长葛保根说道。

育苗、技术培训、查看长势、生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队充分发挥中科院在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和科研队伍上的优势,身体力行,推动着当地产业的发展。

“每天有65元的打工收入。”贫困户周学云说,基地务工有收入,还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每亩300元的租赁费。苗木三年后可实现经济效益,到时贫困户人均可增收约1000元。

5月25日,工作队正在帮助当地源农生态养殖合作社加紧采购小猪仔。

“这些小猪仔,我们会免费提供给合作社,合作社提供给相关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积累发展原始资本,帮扶村里壮大生态养殖产业。”工作队介绍道,工作队计划为每头猪配备500斤玉米,并通过贫困户的个人喂养,保证生态养殖产品的品质,帮助当地打造生态养殖品牌。工作队前期预计投入5万元。

为创造贫困户可持续增收途径,工作队同当地政府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推动纸厂河生猪养殖项目。每头猪预计增收2400元,预计可实现收入12万元,贫困户人均可增收约1500元。

“先将装有鱼苗的塑料袋放在水里十分钟,让鱼苗适应水温,然后缓慢的将鱼苗放出来。”5月25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院士团队专家正在指导村民将从武汉空运过来的11万尾银鲫“中科三号”鱼苗正确投放到面积约为100亩的佐家坝永丰水库中,并开展鱼类养殖培训。

佐家坝水库水体透明度约30厘米,水草覆盖率约25%,适宜发展水库生态渔业养殖和休闲养殖,可主养鲫鱼(中科3号)、搭配花鲢、白鲢、草鱼、鲤鱼等种类。预计6月份,全部鱼苗将“落户佐家坝”,收成之后年集体收入将近20万元。

不投饵,不施肥,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相结合,这为当地村民的集体经济增值创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也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工作队精准扶贫落地的一个重要抓手。

谈起未来,龙马村的村民们都信心满满,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努力发展生态产业,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

文章来源:中国硒都网(实习生 赵盛迷 通讯员 杨艳平)

责任编辑: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