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加强龙凤试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扫描

2016-07-04 15:50  

咯咯咯……”6月20日清晨,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的龚延祥家后山的土鸡早早起床争抢着主人带给它们的早餐。

曾经让龚延祥发愁的挂坡地,如今变成了增收的致富坡。

为帮助龙马村贫困户龚延祥走上致富路,2013年,村书记吉尚兵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免费提供鸡苗200多只,引导他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对挂坡地实行退耕还林。

如今,龚延祥家的蛋鸡已发展到500余只,月均收入近2000元,加上儿子在外的打工收入,去年,龚延祥收入了2万多元,一家人马上要搬进龙马集镇的新居。

“乡里、村里的干部免费给我提供鸡苗,还给我教技术,现在每天捡几十个鸡蛋,活路也不重,收入几十块。”龚延祥显得格外高兴。

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服务群众基础”为主抓手,龙凤镇牢记总理重托,创新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每位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党群团结一致,攻坚克难。

让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能找到“娘家”,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挺立在每一间办公室里,挺立在每一个村村寨寨。

龙凤镇党委创新健全基层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的全域覆盖。

镇党委始终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围绕产业成立由镇党委成员牵头的联合支部,以此带动全镇社区、农村及互助合作社、市场主体发展的活力。

攀穷亲,献真情,验党性。镇党委一级级落实责任制,党员人人责任上肩,结对帮扶困难群众,让“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落实落地。

全体党员干部帮扶包保责任制,不脱贫不脱钩。2015年底,贫困人数由原来的24822人下降到6569人。

跟龚延祥一样,龙凤试点八成贫困人口脱贫。

党员走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党组织建在哪里,堡垒就修到哪里。

龙凤镇是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和全省“四化同步”示范镇,全镇19个村(社区)、7.1万人、1052名农村党员、52个党支部。

挂图作战,网格管理,支部牵头,在镇党委带领下,全镇党员领导干部想在心里,走在前面,充分发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双带”作用,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建设。

吉心村因为缺乏产业支撑,曾是恩施市典型的贫困村,从2012开始,龙凤镇党委指导该村调整产业结构,葡萄产业发展渐成气候。

村支书林凡凤和村支两委的同事们白天研究办法,晚上开屋场会宣传政策。历经周折,葡萄被最终确定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村支两委还引进华农大、省(州)农科院等专家建立“专家大院”、“博士站”,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每年培训新型农民2000人次。

“吉心村的葡萄产业将覆盖全村,贫困户每户种植葡萄3亩以上,到2016年底,全村将实现整村脱贫。”林凡凤说。

跟林凡凤一样,袁亮也是龙凤镇农业服务技术中心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党员,在“掏粪坑”这个又脏又累的岗位上坚持了10多年。

“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长期坚持,为恩施的生态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袁亮说。

龙凤镇还创新基层人才使用模式,让每个村选举一名教师、一名医生进入班子,当好政策“宣讲员”、纠纷“调解员”。

老教师朱仲德,扎根店子槽村多年,德高望重,进入村支“两委”工作后,他如鱼得水。

“群众信任选举我,我更要真抓实干,发挥所长,立足本职,为群众服好务。”朱仲德说。

支部牵头,党员引领。3年来,全镇建成茶叶基地3.5万亩,蔬菜1万亩;发展以葡萄为主的小水果2000亩;种植以白术为主的药材2000余亩;完成退耕还林3.7万亩,林下套种经济作物5000余亩。

17家国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落地,11家本地企业逐渐发展壮大,3年来,龙凤镇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1家,累计带动3940户11918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