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教育扶贫日记)扶贫路上吐真情

©原创 曾勇 2017-09-24 23:49

白果乡中心学校 曾勇

9月20日,接到乌池坝村村主任的电话,询问我帮扶的一个贫困户外出务工情况,无意中告知我,他家那个老年人几天没见了,村民正在四处找寻。挂了电话,心里不是滋味,一个80岁的老年人,几天没见了,还有人在吗?我决定放下手头所有工作,一定去他家看看、帮着找找。

不久,同事打来电话:“老年人找到了,刚刚找到,在他家门口的一个树林里”。我忍不住问:“人还活着吗?”问完后,我便觉得是多此一问,怎么可能还活着呢?我瘫坐在办公室,难舍心痛,虽与我无任何血缘关系,但自从成为他家的帮扶人后,每一次入户、每一次接触的场景都在我脑海中回放。

我难以忘记,第一次入户,他用那种极不耐烦的眼神看着我,拄着一把椅子,一瘸一拐地驱赶着他家那只黄狗;

我难以忘记,我们把扶贫手册填好后,叫他签个字,他握着笔,手抖得很高,最后一笔也没有写成功;

我难以忘记,我提着米和油到他家,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农民所特有的纯朴客套;

我难以忘记,一次在去他家的路上遇见他,下着雨,他拄着木棒在路边蹒跚,叫他上车,他坚决不从,后来在我们不停劝说下,小心翼翼地上了车,生怕把车弄脏;

我难以忘记,最后一次见到他,坐在他家长满杂草的院坝里,嘴里嘀咕着:我年轻时也不赖的,这是造了什么孽呀?

......

老年人有三个后人:老大是个聋子,50多岁,五保户;老二全家已外出务工,老人本属于老二赡养;老三不曾谋面,情况不清。老大、老二均属于贫困户,是我帮扶的对象。自从老二为了生计举家外出之后,老年人就是一人在家,独守板房,自力更生。老年人近80岁了,身材高大,面容矍铄,看得出年轻时应该很能干。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身体越来越差,各种疾病缠身,但却只能一个人在家过日子,其境况可想而知,其结果可以预测。

我也曾为其想过一些办法:随儿子出去打工,不可能也不现实;入福利院,政策条件不够;入养老院,交不起钱......最后这个事一拖再拖,拖着拖着,老年人已不在人世了。

这种老年人在农村应该还有很多,这种家庭模式在农村应该也还很多,像我这样一个拿着工资的人民教师,不深入农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多如此困难的贫困户,习总书记说:“精准扶贫一直在路上”,这是真理!反思我的扶贫路,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消极的、被动的、迎合的,但当我一次次走进贫困户家庭,和他们真正零距离接触之后,我慢慢改变了,我必须主动作为,必须为他们做一点什么,即或是微不足道。每次在为贫困户做了一些实事后,听到贫困户真心地说“感谢政府、感谢组织”时,我也觉得,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又一次和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作为党员,我有自豪感。

小孩可以随父母打工而去,即或留守,也还有老师和同学交流,而老人呢?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古人又说:“父母在,不远游”,“孝”字,从字形上看就是儿子背着老子的意思。老人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后人也会从天南海北赶回来,也会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把他送上山,可又还有什么意义呢?社会的转型导致大批老人留守,这是我们扶贫工作中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我们的扶贫工作不需要花架子欺上瞒下,也不能在表表册册上耗费时间,我们更多的是要直面课题,找出症结,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融入到贫困户之中去,才会有切肤之痛,扶贫无言,唯有真情,我会在扶贫的路上越走越好!

来源:恩施市教育信息网 编审:邓玉鹏 编辑:袁作森

白果乡中心学校 曾勇

9月20日,接到乌池坝村村主任的电话,询问我帮扶的一个贫困户外出务工情况,无意中告知我,他家那个老年人几天没见了,村民正在四处找寻。挂了电话,心里不是滋味,一个80岁的老年人,几天没见了,还有人在吗?我决定放下手头所有工作,一定去他家看看、帮着找找。

不久,同事打来电话:“老年人找到了,刚刚找到,在他家门口的一个树林里”。我忍不住问:“人还活着吗?”问完后,我便觉得是多此一问,怎么可能还活着呢?我瘫坐在办公室,难舍心痛,虽与我无任何血缘关系,但自从成为他家的帮扶人后,每一次入户、每一次接触的场景都在我脑海中回放。

我难以忘记,第一次入户,他用那种极不耐烦的眼神看着我,拄着一把椅子,一瘸一拐地驱赶着他家那只黄狗;

我难以忘记,我们把扶贫手册填好后,叫他签个字,他握着笔,手抖得很高,最后一笔也没有写成功;

我难以忘记,我提着米和油到他家,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农民所特有的纯朴客套;

我难以忘记,一次在去他家的路上遇见他,下着雨,他拄着木棒在路边蹒跚,叫他上车,他坚决不从,后来在我们不停劝说下,小心翼翼地上了车,生怕把车弄脏;

我难以忘记,最后一次见到他,坐在他家长满杂草的院坝里,嘴里嘀咕着:我年轻时也不赖的,这是造了什么孽呀?

......

老年人有三个后人:老大是个聋子,50多岁,五保户;老二全家已外出务工,老人本属于老二赡养;老三不曾谋面,情况不清。老大、老二均属于贫困户,是我帮扶的对象。自从老二为了生计举家外出之后,老年人就是一人在家,独守板房,自力更生。老年人近80岁了,身材高大,面容矍铄,看得出年轻时应该很能干。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身体越来越差,各种疾病缠身,但却只能一个人在家过日子,其境况可想而知,其结果可以预测。

我也曾为其想过一些办法:随儿子出去打工,不可能也不现实;入福利院,政策条件不够;入养老院,交不起钱......最后这个事一拖再拖,拖着拖着,老年人已不在人世了。

这种老年人在农村应该还有很多,这种家庭模式在农村应该也还很多,像我这样一个拿着工资的人民教师,不深入农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多如此困难的贫困户,习总书记说:“精准扶贫一直在路上”,这是真理!反思我的扶贫路,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消极的、被动的、迎合的,但当我一次次走进贫困户家庭,和他们真正零距离接触之后,我慢慢改变了,我必须主动作为,必须为他们做一点什么,即或是微不足道。每次在为贫困户做了一些实事后,听到贫困户真心地说“感谢政府、感谢组织”时,我也觉得,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又一次和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作为党员,我有自豪感。

小孩可以随父母打工而去,即或留守,也还有老师和同学交流,而老人呢?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古人又说:“父母在,不远游”,“孝”字,从字形上看就是儿子背着老子的意思。老人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后人也会从天南海北赶回来,也会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把他送上山,可又还有什么意义呢?社会的转型导致大批老人留守,这是我们扶贫工作中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我们的扶贫工作不需要花架子欺上瞒下,也不能在表表册册上耗费时间,我们更多的是要直面课题,找出症结,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融入到贫困户之中去,才会有切肤之痛,扶贫无言,唯有真情,我会在扶贫的路上越走越好!

来源:恩施市教育信息网 编审:邓玉鹏 编辑:袁作森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