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进行时)我为扶贫“站好岗”

2017-11-24 16:05  

(脱贫进行时)我为扶贫“站好岗”

——记恩施市交通运输局驻红土乡大岩村第一书记梁成

全媒体记者 严鹏 赵盛迷 通讯员 王朝霞

梁成和村书记陆承松碰头商量一天的工作

深秋的深山,黄透的秋叶尚未全部掉落,几丝浓浓的寒意充溢山乡。

对于恩施市红土乡大岩村的老百姓来说,这个寒冬却很温暖,因为有一支扶贫队在山乡播撒真情,而梁成就是其中一员。

“当时接到任务去搞第一书记,心里压力还是蛮大的,就是担心工作没搞好,‘无颜面见江东父母’。”说起当时接到的心情,47岁的梁成记忆犹新。

“你放手去搞工作,局里是你坚强的后盾。”临走之际领导的嘱托,为梁成坚定了信心。

2017年2月,作为市交通局派驻大岩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梁成刚到村里,第一件事情就是跑遍村里所有的地方。

恩施市红土乡大岩村平均海拔1500多米,由6个小村合成,现有人口近4000人,九个小组遍布在大山之间,东接建始县,西临新塘乡,全村贫困户237户784人,2017年将实现整村脱贫。

“基础设施很薄弱,莫说硬化,就是‘毛’路,都不多。”梁成的调研,让他感到震惊之余,压力随之而来。

翻开梁成的笔记本,上面写着调研结论:人口基数大,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单一。紧随着是梁成激励自己的话:扶贫难度大,大的过红军长征么?莫为自己找理由,专心致志干工作。

是这么写的,梁成也是这么做的。

要脱贫,先要让老百姓的思想脱贫,“第一步棋”就是把村里党员的思想“疏通”,支部主题党日,党员生活会,群众代表大会,讲政策,讲道理,读文件,一次,两次,三次......

“嘴皮子说起泡,耳朵听起茧,就会记住你的话,因为提起这些话就‘烦’。”党员思想通,更多的“传声筒”将党的政策带到村里旮旯角落,让老百姓成为明白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思想一通天地宽,坚持带来成效,村民大会人多了,发言的多了,关心村里发展的人多了。

梁成在笔记本上写着:产业是脱贫的关键,关键,关键。

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更要着眼未来,综合各方因素,2017年,大岩村发展高山马铃薯600亩,种植核桃树1000亩,漆树850亩。

配套马铃薯发展,村里还成立马铃薯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发放种子,并保底收购。

“每户种两亩,成本大概700元,预计收入7000元。”梁成掰着指头算着帐。

“今年将村委会都腾空做仓库,我们租用老百姓的房子办公。”顺着梁成所指方向,为产业发展“让步”的村委会,正“等待”新入住的“客人”。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要配套,梁成在笔记本上这样写着他调研该村阴坡组的感受:步行4小时,爬过一山又是山,淌过一水又是溪,12户人家,老百姓不愿搬迁,修路代价又大。

他继续写道:代价大不是理由,要想办法,不能拖。

梁成也兑现他的诺言,在自己争取和政策支持下,2017年8月,投资400万元的公路开工建设,2018年底通车,5.5公里的“民心路”,打通了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搭建了通向群众的“同心路”。

2017年,大岩村新增硬化公路8.8公里,梁成还联合恩施市供电公司和恩施市残疾人联合会,解决全村低电压问题,为20户进行残疾人无障碍改造,而全村安全饮水工程已经立项,即将开工。

继续翻开梁成的笔记,有件事情这样记录着:章维霞家去了八次,思想不通,工作很难做,要“啃硬骨头”,不能让隔阂继续下去。

下面写着:11月8日,进村入户摔伤,擦点红花油好多了,不脱层皮,怎么做扶贫工作。

“我说老梁,等你好了再去。”11月9日,梁成和大岩村书记陆承松一道,早上八点就到章维霞家里。

“我家里这么困难,你们看不到么?”“为什么有些人家还能搞到低保,我不行?”

一连串的质问让梁成“毫无招架之力”,“等她发泄完再说。”

“今天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吵架的,我把文件都给你带来了,我们一一条读。”准备充分的梁成为章维霞逐条解读,并宣传政策,把村里的发展和计划都“托盘抛出”。

从上午八点到下午六点,梁成和陆承松的耐心换来了章维霞和章义两户思想通。

“回来路上,感觉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回来还和老陆滋了一口酒,畅快。”

“搞工作就不谈条件哒。”今年暑假,梁成的儿子和妻子也来到大岩村住了半个月,儿子妻子成了“临时工”,录信息,填表册。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扶贫工作重中之重,带着感情沉下心来去做事,辛苦之中有乐趣。”十九大的报告鼓舞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和驻村干部,而明年继续任驻村书记的梁成,也正在盘算着下一步的打算。

“想作的梦从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我都能实现,何处不能欢乐无限,抛开烦恼勇敢的大步向前......”梁成哼起《我相信》,他说他喜欢歌词里面的那份梦想和执着。

路继续延伸,笔记继续书写,梁成在筑梦路上不断前行。

记者手记:

“扶贫不搞高大上,因地制宜效果好,思想产业同重要,脱贫致富才能早。”这是梁成在采访中向记者透露的扶贫经。

扶贫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那种听风就上的“一窝蜂”做法只能让扶贫工作走向尴尬境地。只有结合当地实际,勤于思考,用智慧向困难挑战,挖掘利用好现有资源,制定出真正适合当地发展的“金点子”,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让村民实现安居乐业。

(编审:廖康庄 编辑:方宏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