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听说红土,我就会将它与“诗画”二字联系起来。因为它是“女儿会的故乡”,是恩施唯一一个有着本土文化论坛的行政乡。 在2011年“女儿会征文”大赛颁奖晚会上,我有幸应邀参加晚会,带给我的除了惊喜还有惊奇。惊喜的是一个小小的乡镇,竟然举办了一台丰富多彩、别出心裁的颁奖晚会;惊奇的是一个小小的乡镇,竟然有初具规模的“红土作家群”和“红土文艺论坛”。
我受组委会的委托,和另外两位作家临时负责恩施城区的接待工作。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文人,为参加这次征文颁奖晚会,他们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又让我生出感动。松滋《渭水》杂志主编谢先生,听说红土这个小乡镇举办“女儿会征文”颁奖晚会,不远千里,专程来到红土取经;咸丰的一名老作家,为了参加征文颁奖晚会,听说红土属高寒地区,特意买了一件羽绒服;鹤峰的一名女作者,一路晕车赶到;远在温州的作者“狗尾草”,千里迢迢连夜赶回红土老家,只为圆一个游子的思乡梦;向吉贤先生为了赶上晚会,零晨5点从北京坐飞机赶回恩施,然后从机场直接坐车到红土……
在接待全国各地客人的时间里,红土乡派了一个专职人员到恩施协助我们。我们坐上旅游车往红土去的路上,歌声不断,笑声不绝。最让人难忘的是黄女士在车上讲的一个故事:她带着5岁的女儿进城,途经天落水瀑布,女儿问:“妈妈,这是什么地方?”她回答:“这是世外桃园。”女儿沉思片刻:“好桃园哦。”她的故事讲完,车厢片刻沉静。也许,诗画红土的产生,就在孩子不经意的童话里。
我一直在想,一个乡镇,能有多少文人墨客?同去的很多人跟我的想法一样。到了红土,才发现所有的文朋诗友差不多到齐了。红土地处恩施市东南边陲,国土面积230.88平方公里,辖13个村(居)委会,4.65万人。4万多人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学根基,是一方文化的沃土,很多乡民“驾起犁头能耕田、放下犁头能作诗”,“会说话的就会唱歌”。红土还是恩施“三张名片”之一“女儿会”的故乡。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都要举办一次“土家女儿会”的大型盛会。
“女儿会征文”颁奖晚会在乡政府露天广场举行,所有节目都由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和街上的居民自己演出,有些歌曲至今让人忍俊不禁:“睡也是睡不着啊,睡着了梦又多,担心小妹妹不要我……”
文友们给大家表演《土家女儿会》,在唱到“情哥哥”时,所有男观众都很自豪地大声回答“喂!”将土家汉子的豪情发挥到极致;唱到“情妹妹”时,所有在场的女观众又都很羞涩地低声回应 “嗯~”。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晚会到了高潮。
“秋阳似玫瑰,大地蝶儿飞,妹找哥来哥找妹,相约女儿会。手牵着手,腿挨着腿,陶醉了山也陶醉了水。情歌来做媒,情侣配成对,妹爱哥来哥爱妹,相伴女儿会。心贴着心,嘴对着嘴,活一千年爱一千岁。”
据说歌词是当地老百姓根据“女儿会”上“陪十姊妹”的歌曲传唱下来的,听来听去这歌词就跟诗一样抒情。
就在大家为诗画红土歌唱的时候,我听着歌,来到乡政府的走廊里。墙上悬挂着诗画红土的照片,所有照片都由“红土文艺”的业余摄影师拍摄。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自费购置了昂贵的器材,将红土的美景收入镜中,展示给人们。
所有照片绘出了一幅山水长卷,神奇的子母潭、深情的父子石、美丽的姊妹树、清澈的马尾湖、多情的红豆溪、坚毅的将军岩、古老沧桑的城墙口、巨型黄栎香古树……有似人造宫殿一般的鱼塘坪溶洞,集山、水、洞、瀑于一体,里面各种乳石奇多,有如猿猴展臂、有如飞鸟展翅、有如鲜花初放,各种景观应有尽有,惟妙惟肖,蔚为壮观;还有高高的山、秀美的河谷,层层梯田里仿佛飘来十里稻香,漫山遍野五彩缤纷的乌桕树,一望无际的日本落叶松;斑鸠、锦鸡、画眉、喜鹊等各种珍贵的鸟儿在林中欢唱;还有山间铃响马帮来……
红土的交通四通八达,与宣恩、鹤峰、恩施、建始四县市交界,与周边旅游景点形成网络,显示出较强的区位优势。这里生态环境优良,生物资源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秀美景点繁多。
节目仍在进行,我听着那些诗犹如听着歌:
先听到女儿会的歌声 然后到红豆溪
掬水洗脸 就想到那次清江涨潮
原来身后的树林 就象仙子刚刚抽身离去
一个被神灵抚摸过的身影
在此降临
还是那次女儿会歌声的余音
像一缕阳光 摔进我瞳仁的草坪
平静地躺在那里 我斗胆地拥抱
她离开了 不带走一片绿草
不带走一点声音
红豆溪的水似乎晃动了一下
女儿会的影子似乎晃动了一下
阳光的影子 停在手机的短信上
做梦 一滴思念顺着梦的边缘滴下
就象从历史的尽头走来的盐水女神
在我的心里轻轻颤了一下
——《思念是这样开始的》。台上有演员伴舞,歌唱者、朗诵者声情并茂。主持人介绍,这诗歌出自“文学骏马”杨秀武之手,这诗早就飞出了恩施,和大都市对接上了。
现场安静下来,大家被歌词的意境震撼。过了一会儿,全场响起了掌声。此时,我想起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刘益善对红土的描述:“红土这块地方既是一部深邃隽永的民族典籍,又是一轴翰墨馨香的人文长卷”。
这里被誉为“东方情人节——土家女儿会”的发源地,这里有名噪一时的“五桂联芳”举人屋场,有古韵沉淀的老街,有红色文化的摇篮——“红三军”革命旧址。这里不仅有神秘的巫傩文化,文学创作也代代相传。先后有2名作家获得第八、第九两届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有3名作家获得“湖北文学奖”;有2名作家获得“湖北文艺论文奖”、有1名作家获得“湖北屈原文艺奖”;有2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9名省作家协会会员、22名州作家协会会员、若干名市作家协会会员;有10卷本的《荆楚文坛作家文库——红土作家文丛》;拥有3000多个注册会员的纯文学的“红土文艺论坛”……
在这个深山边地,拥有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他们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在湖北省乃至在全中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用饱含激情的笔墨书写这块土地上的苍生,书写这块土地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中间,有年逾六旬的退休干部,有个体工商户,有基层的村干部,有国家工作人员等。这里的农民,扛起锄头就会种地,放下锄头就会作诗。他们是这片厚重土地的优秀儿女。
诗画红土让我激动,我在诗画中为红土歌唱!
文章来源:中国硒都网
责任编辑:廖康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