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坚实基础 开启产业发展征程
——恩施市2017年特色产业发展纪实
见习记者 陈雪波
硒博会(杨顺丕 摄)
国际茶叶大会上恩施企业获得荣誉称号(刘正熙 摄)
二官寨民宿内景(黄波 摄)
特色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2017年恩施市把特色产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新面貌。
立足硒都,由点到面带发展
恩施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企业参与的原则,开启了“世界硒都·康养恩施”休闲养生游新模式,进行多元嫁接,突出“硒都康养”主题,在全国300多个大中型城市,开展了中国“科学补硒·健康生活”公益宣传暨“硒都养生行”活动。
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恩施,开启“补硒之旅”,在这里感受硒环境、体验硒文化、购买硒产品。“硒游”也已成为该市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点睛之笔。
这些年来,恩施市紧紧围绕“世界硒都”这张名片,大胆创新体制机制,以“世界硒都、中国硒谷”为平台,大力实施“硒+农业”、“硒+工业”、“硒+旅游业”、“硒+现代服务业”战略,着力将恩施市打造成硒产品和硒标准研发地、硒产业聚集地、硒养生旅游目的地、硒文化传承地。
恩施市建设了一批与加工企业配套的原材料基地,先后涌现7个富硒产值过亿和10个产值过千万的乡镇,在老百姓家门口解决了近20万人的就业问题。目前全市17个乡镇(办)“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原材料供应得到保障。
本地硒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企业主、老百姓脸上挂起了笑容。
夯实根基,以质取胜赢市场
在2017国际茶业大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斯为恩施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颁发“润邦茶业 香飘世界”牌匾,恩施玉露传承人杨胜伟也在这次大会上也被授予“国际硒茶大师”的荣誉称号。
恩施的茶叶何以获得如此国际赞誉?背后有大文章。
2017年,恩施市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35.09万亩,稳居全省前列。其中,投产园面积达到28.33万亩,良种茶园面积达到31.12万亩,绿色茶叶基地2万亩,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庞大的投产面积,并没有让茶叶质量打折扣,反而要求愈发严格,检验程序更加复杂。恩施市茶产业花大精力在产品质量上,换来的是消费者的信任。
2017年,恩施市茶叶加工企业(厂)达到426家,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茶企3家。该市干茶总产量达到2.2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7.38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0.93万吨,名优茶收入13.72亿元。
恩施玉露品牌2017年入选“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5.27亿元和12.92亿元。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精品,满足市场对产品品质的更高要求,培育优等名茶,形成品牌效应,是恩施市茶产业的明智之举。
顺应潮流,做细做实谋共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恩施市民宿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硒都大地正孕育着一阵“民宿风”,萌动着一场蜕变,散发着前所未有活力。
近年来,民宿产业迅猛发展。芭蕉侗族乡的枫香坡是恩施市较早涉及民宿的地方,从2007年开业以来,每年接待国内、外各类游客3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200万元。
“一家兴百家旺”的连锁反应,正在村里持续发酵。看到商机的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目前,枫香坡已发展农家乐13家,民宿11家,从业人员65人,一个吃购游玩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日趋完善。
打造游客“远方的家”。恩施市现有上百家各类民宿,近2000张住宿床位,经营收入近5000万元。
2017年,恩施市出台《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十条意见》,从“小打小敲”到做大做强,从“单打独斗”到整体推进,“强引擎”推动民宿加速发展。
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克服各种阻碍因素,民宿产业已初见成效,恩施市的民俗产业像一展鲜红的大旗,招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游客来到恩施获得了心灵和身体的放松,恩施市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恩施市特色产业发展尚在快车道的起步阶段,全面用力,多措并举,正在奔着笔直的前方全速前进。
硒产业、旅游、水果、民宿、畜牧,恩施市的多种特色产业资源被提上议程,助推精准扶贫,带动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像一只出生的牛犊,潜力无限。
生态优势、文化优势通过特色产业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恩施市一路探索。
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恩施市势在必行。
(编审:廖康庄 实习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