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生:“六城”同创笔墨香

2016-08-01 22:15  

纪实散文集——《创——恩施州“六城”同创掠影》(以下简称《创》)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州散文创作发展现状和成果。作为该书的编辑之一,我有幸参与活动的过程,从组稿中感受到作家们新的精神风貌和一种文学新风。

以新的文艺思想为指导,即以北京文艺座谈会精神为引领,确保政治方向,是这次《创》得以成功的根本所在。如何写好《创》文,书写和记录恩施人民在精准扶贫和“六城”同创中的伟大实践,是对恩施作家队伍的一次大考。面对大考,作家们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创》的出版,见证了作家们的担当。

对文学爱好者而言,在创作中一般自由选题,或有感而发,无拘无束。用文学作品表现“六城”同创成果,题材的统一性无疑是一次严肃的时代命题作文,对部分习惯“自由”写作、“闭门”写作的作者来说富有约束性和挑战性。而纪实散文这种非虚构的文学写作方式,也要求作者必须接受乡土的盛情邀请,深入实际进行采访,求真务实。《创》由此被耕耘,如同一粒种子,在泥土里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在风中摇曳,散发出读者喜爱的浓郁生活气息。

讴歌时代,颂扬人民,是《创》的文学价值取向,决定了这部作品必然迈进文艺主旋律行列,成为推动恩施发展的文艺力量。当然,也引发出对当前一些文学观点的思考。比如,对非虚构文学写作方式运用的探讨,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观念的反思、包括如何变消遣文学为积极文学等。尽管是学术上的讨论,各抒己见,但有助于作家们树立正确的文艺观,抵制文化“垃圾”,增强担当意识,砥砺创作出“有温度、有筋骨”的作品。

《创》由“六城”同创风景篇、“六城”同创人物篇、“六城”同创抒情篇、“六城”同创素描篇四部分组成,汇集了100名作者的100篇散文,组成一部“六城”同创的宏大画卷。参与创作的作者,既有名家,也有新手,其中大部分来自基层,包括退休干部、农民,学生。他们创作的动力,源于家乡的变化,源于对故土的热爱,源于对“六城”同创者的感动,源于对文学渴望的表达。《创》不失时机的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因此,大家都十分珍惜这次创作的机会,以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保证了《创》的质量。

真人真事,真景真情,是《创》的风格。如果说小说是文学中的钢琴,大开大阖,气派宏伟,那么散文则是文学中的小提琴,小巧精致,优美动听。阅读《创》中的一篇篇散文,不论描景写人,叙事抒情,都充满宏大、高雅、婉约、恬淡、朴实的情调,不乏上乘之作,其写作的创新与风格的变化,可圈可点,对散文的写作带来积极的影响。漫步字里行间,城市、乡村、山峰、河流的美丽跃然眼前,蓝天白云乃至一草一木,都飘逸着“六城”同创之韵。“我爱你,美丽恩施!”是读者心中发出的共鸣。即使羁旅他乡,余暇间读读《创》,不仅可以了解家乡的变化,也可以从中品尝家乡的味道,从中释放无尽的乡愁。

《创》与报告文学集《精——恩施州精准扶贫纪实》组成姊妹篇,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寄托着人们诸多情愫。当然,真实记录和反映精准扶贫和“六城”同创两大战役的不仅仅是文学,还有摄影、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作品,丰富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艺术是永恒的,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当来年圆梦后重温这些作品,恩施全面决战小康的壮丽历程似乎历历在目,让人激动。想到这里,我和许多作者一样,浑身的血液便像携卷起的浓墨张狂起来了。

百名作家写华章,“六城”同创笔墨香。通过精准扶贫和“六城”同创精神洗礼,恩施文学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涅槃中步入辉煌。

值班总编:滕义 

责任编辑:廖康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