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青莲并蒂开
——三岔镇莲花池村加强精神文明创建纪实
全媒体记者 赵盛迷 童秀清 通讯员 伍锡章
3月12日,正值农忙时节,恩施市三岔镇莲花池村的村民们戴着草帽,挎着篮筐,在茶树间忙着采开春的“头道茶”。
沿着山坡望去,片片嫩绿的茶园相互交错、相互映衬,好似绿色浪涛层层涌向山尖,与林荫接壤。
山坡下,碧波荡漾的荷花池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庭院里点点新绿悄然妆点枝头,迎春花争相绽放,“全国文明村”着实令人“醉美”。
农旅融合 产业美
“3斤茶卖了100多块,很划算呐。”12日,莲花池组的村民舒正惠卖完鲜叶回来,开心地展示一上午的成果,“我要是中午吃饭不耽搁,还能多采几斤茶呢。”
舒正惠家种了2亩茶叶,每年可收获3000多元,她也是当地有名的“科技示范带头人”。
按照“果园+茶园+菜园”的发展思路,她精细化管理“三园”,创新施肥方式,产量年年递增。“听多了技术员的传授与指导,自己也渐渐成了一位‘土专家’。” 舒正惠笑着说。
产业兴,村民富。莲花池村建有标准化茶园8000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2000亩,城郊蔬菜基地2000亩,是全镇农业现代化示范片区。
春暖花开,茶园吐翠。红的桃、白的梨、黄的油菜花,点缀在1万多亩农业基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趁着季节,村民黄长富办起了农家乐,每个周末都要接待100多人。
莲花池村作为恩施城的郊野公园,按照“农场+观光+科普+拓展+民宿+养生”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赏花观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莲花池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年人均收入上万元。
产业兴起,村子变美,莲花池村荣获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春风化雨 人心美
“你要买红色的腰鼓和黄色的腰带,这样搭配更好看。”连日来,莲花池村村妇联副主席王平正在与村委会主任胡桂凤商量着组建一支腰鼓队,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文艺活动中来。
51岁的王平,是莲花池村童家湾组广场舞队的队长。2017年2月,她带领20多位邻里姐妹组建了村里的第一支广场舞队。
“我平时都自己在手机、视频机上学习广场舞,学打莲香,学会了再给姐妹们教,现在都能跳28步、32步一些高难度的舞步了。”王平说。
“去年10月份,村里请市旗袍团的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旗袍课,教大家跳扇子舞,大家都很积极踊跃。”讲起印象最深的一次舞蹈学习,王平显得十分激动。
“真的不一样,旗袍一穿,挺胸抬头,感觉自己优雅又有气质。”王平笑着说,穿着高跟鞋一练就是2个多小时,边喊拍子边学走步,大家都觉得很开心、很满足,一点也不觉得累。
村民喜欢,村委会就支持。村里按照“加大投入、严格标准、拓展功能、建优阵地”的工作思路,全面升级村级活动场所,配备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室、老年活动室等,并添置了健身器材及绿化。
宜动宜静。莲花池村组建3个农家书屋,藏书近万册,借阅管理比照大图书馆的模样。
“农闲的时候就去书屋里农技图书,增强本领,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当新型农民。”童家湾组李明勇说,以前农闲时爱打麻将的人,现在爱上了读书、跳舞。
书香沁心脾。走在莲花池村,大家见面问候就是“你今天去跳舞没,看书没得?”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村民间流行开来。
移风易俗 村子美
“我这刚有个想法,他们就来了。”杨昌炎没想到,准备给去世多年的母亲立个碑整个酒,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就找上门了。
“你也看到了,我们村不光是风景变美了,这里也在变呢。”理事会会长李正权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一番劝说,杨昌炎取消了“整酒”的计划,让他感动的是,立碑当天,红白理事会和邻居们都来了,送上的是一束黄菊。
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村支两委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组建志愿服务队,经常开展移风易俗宣传,逢会必讲,形成了“干部驻片、村民代表监督、村书记负总责”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全村基本上杜绝了整无事酒现象。
李先阳是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他每星期都会抽一天的时间去看望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陪他们聊聊天,收拾收拾屋子,洗洗头。
“革除封建丧葬习俗,树立文明节俭新风……”在莲花池村,无论大事小事都公开,经常是用大喇叭喊出来的,一般喊上一两次大家准记得住。
同时,莲花池以“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护宁静、正家风、和邻里、树新风、创文明”为目标,扎实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探索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乡村形象大为改观,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村子美了,风气变了。2017年,共选出文明家庭5户,“十星级文明户”22户,“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已成为莲花池人民的时尚新风。
“咱村年年评先进,一多半村民家门口都挂着先进牌牌。全村就像一个大家庭,多年都没有吵架、打架的,更没有不孝敬老人的。像去年我们自发组织修整水库,大家在‘朋友圈’一晒,周围的人都来帮忙挑砂浆,做小工,不到3天,水库加砖加盖、粉刷,就都搞完了。”莲花池组村民李仕清说。
全国文明村镇,莲花池村当之无愧!
总编:瞿照坤 编审:廖康庄 编辑:田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