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解码“恩施玉露·长龄1299”

2018-06-06 10:09

虽然距离4月28日“恩施玉露”与“利川红”成为2018年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是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对此关注的热度依然居高不下。特别是“恩施玉露·长龄1299”这款香飘东湖之畔的绿茶,它背后鲜为人知、穿越千年的茶香传奇,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4月4日14时26分。”拿出手机,迅速翻出一个通话记录后,州农业局经作科科长杨长勇依然心潮澎湃。当时,就是他接到省农业厅经作处负责人电话,征询可否在恩施州范围内选择绿茶、红茶各一支送到省里,拟作重要接待任务用茶。杨长勇当即表示“肯定选送”,同时在心里暗暗思索:全州拥有近160万亩茶园,茶叶基地总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而且品牌众多,究竟什么样的“一红一绿”最能代表恩施硒茶的品质优势、产品特色和文化底蕴?他随即与州农业局茶叶专家胡兴明一起,找到分管副局长田代华进行商讨。

“绿茶就选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恩施玉露’,一定要用‘苔子茶’做原料!”15时36分,州农业局在征求我州著名茶叶专家、当时还是“恩施玉露”制作非遗文化省级传承人杨胜伟老人的意见之后,一锤定音。

“毫无疑问,在全州乃至全省都难以有与之匹敌的厚重文化底蕴,是我们决定选送‘恩施玉露’的重要原因。”田代华的话语里透着骄傲与自豪。“恩施玉露”历史之悠久,令人惊叹;工艺之独特,全国仅有。“恩施玉露”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加工延续唐朝陆羽《茶经》中的“蒸之、焙之……”工艺,距今已逾千年,堪称中国茶叶的活化石。1686年,《清一统志》记载:恩施“玉绿”曾获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之盛赞。1965年,“恩施玉露”入选“中国十大名茶”;2009年,被授予“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称号。

而说起“苔子茶”,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若知道它是制作顶级“恩施玉露”的最佳茶叶品种,人们一定会对它刮目相看。它可是原产于恩施的优良茶树品种,经过我州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年精心培育,如今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玉露一号”。它是吸取武陵大山天地精华的绿动叶尖,更是大自然馈赠给恩施的奇木珍芽,这种茶树制作的“恩施玉露”具备干茶翠绿、茶汤青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点,堪称绿茶典范。

“第一次接到产量如此之少、要求却如此之高的订单。”当天下午,润邦公司董事长张文旗接到通知,按期生产1公斤最优质、代表企业最高水平的“恩施玉露”。通知尤其强调:一、专人负责,董事长亲自挂帅、亲自监督;二、专班制作,从鲜叶采摘到加工制作,落实到具体人,并做好个人资料和加工过程详细记录;三、专用包装,体现恩施特色,适度不夸张;四、专业机构检测,送样到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

“手工制作‘恩施玉露’,存在因人、设备、温度差异带来茶叶质量不可控的风险,我们应大胆采用机械化生产!”张文旗与杨胜伟非常自信地做出这个重要决定。他们迅速来到芭蕉侗族乡蹲车间、熬通宵,反复商讨生产方案,细化、优化工艺流程,力求精益求精。

蒸青,是“恩施玉露”一项古老而独特的重要工艺。生产过程中,张文旗丝毫不敢马虎。“让水蒸气保持在310℃至330℃之间,是杀青的最佳温度。”他大方“解密”并通俗地解释其中缘由:蒸青就是利用水蒸气超强的穿透性,短时间内让茶叶鲜叶里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钝化。相比炒青、烘青等工艺,最大限度保证了茶叶的营养物质不流失。

至于一片片茶叶如何神奇地变成一根根形似松针的“恩施玉露”,杨老道出了“叶先成条,再搓成针”的“八字秘诀”。他顺手拿起一张纸巾向记者模拟搓制手法,只见纸巾在两只手掌均匀而单向用力之下,逐渐压成条形,最终搓成细长的圆筒,“恩施玉露”的“针形密码”正隐藏在这妙不可言的手法之中。

长期以来,“恩施玉露”因加工工艺复杂,费时费力,生产效率极低,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几近销声匿迹。而一段有关“恩施玉露”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你来我往”的真实故事,让这碗“玉露琼浆”更加回味悠长。众所周知,日本制茶技术源自中国。1995年,日本清水技术事务所所长、农学博士、香川大学食品加工学教授清水康夫,就日本蒸青工艺追根溯源到恩施考察后题词:“恩施玉露,温古知新。”

令清水康夫没有想到的是,10年之后,中国恩施的张文旗被“恩施玉露”无法通过机械化生产实现针形而困扰长达3年之久。2009年,他受南京一家茶企的日本进口加工机械的启发,引进和消化日本茶叶整形机械的核心技术,投资1600万元开发定制了符合“恩施玉露”的加工设备,使“恩施玉露”的人均日生产能力比过去提高了50倍!

源于唐、兴于清、盛于今,长期以来只能依赖手工制作的“恩施玉露”,终于从古老工艺走向现代制作,其加工生产进入了标准化、规模化、连续化的崭新时代。

日升月落天地间,风起云绕一壶茶。回望恢复和重塑“恩施玉露”的艰辛过程,张文旗感慨万千。多年以来,恩施市始终坚持将“恩施玉露”作为一张闪亮的名片来打造,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恩施玉露》湖北省地方标准,不遗余力推进公用品牌建设。为了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确保这块“金字招牌”的成色,截至今年4月,恩施市428家茶叶加工企业中,仅有20家通过审核获得“恩施玉露”商标使用授权。去年,全市茶叶基地总面积达34.6万亩,经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恩施玉露”品牌价值为15亿元。恩施市在指尖与芽尖演绎出别样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奏曲。

而张文旗在坚守品牌、创新工艺的道路上,也始终坚持做一名为茶痴狂的“苦行僧”。特别是在每年春茶加工的黄金季节,他会时常给下属提一些奇怪的要求:“芭蕉基地某海拔地块久雨之后如果明天放晴,请制作某品种茶叶25公斤。”“沐抚基地某海拔地块今天出太阳后忽然云雾缭绕,请制作某品种茶叶50公斤。”他正是在反复比对实验中,综合不同基地、品种、天气的情况,寻找制作顶级“恩施玉露”的最佳方案。有时候,他会一个人大量、多批次品样茶,甚至喝到想要呕吐。有的时候,为了不让质量差的产品流入市场、砸了牌子,他会毫不心疼地舍弃一袋袋样茶。

今年3月底以来,张文旗又在不厌其烦地多批次开展样茶生产实验。然而到了4月4日之后,他却忽然只对少数几个基地及天气关心,并针对性地安排加工生产。

4月12日19时,一场特殊的茶叶品鉴会在润邦公司举行。原来,正是在前段时间里,厚积薄发的张文旗根据近年数百次茶叶生产实验的结果,选择25套优秀方案生产出茶样,从中优选8支茶样分为两批,让应邀而来的杨胜伟、杨长勇等专家品鉴。

值得一提的是,这8支茶样的最后一道拣选工序,没有采用从原料茶中去掉质量欠佳茶叶的传统做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变“好中去劣”法为“好中选优”法,用特制竹签一根根地挑出最优质的茶针,真可谓“茶海捞针”。

“第二批的5号茶样,具有独特嫩栗香味和舒服的口感。就是它了!”品鉴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最终大家不约而同对这支产自海拔1299米基地的香茗投下赞成票,整个茶室里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激动。

一芽一叶最关情,一心一意最倾力。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到顶级茶叶原料、再到最佳生产工艺,用工匠精神打造的这款顶级“恩施玉露”终于揭开神秘面纱。4月13日,润邦公司将5号茶样按要求送到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同时“自作主张”将一份茶样送到外地接受欧盟有机茶检测标准检测。最终,两个检测结果竟出乎意料地一致,所有含量指标都在标准范围之内。

长寿无疆,以享长龄,这是中国每一个制茶人和饮茶人的最美愿望,润邦公司正式将其命名为“恩施玉露·长龄1299”。4月22日下午,润邦公司派专人将该款8盒总计1公斤的“恩施玉露”连同检测报告,从恩施送到武汉,省农业厅代表省委、省政府出具了收据。

4月28日,这款茶叶究竟用于什么重要接待任务的谜底,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东湖国事茶叙而揭晓,“恩施玉露·长龄1299”的氤氲茶香永传佳话,世界为之瞩目,恩施已然沸腾。

“哦!”州农业局的干部职工看到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后恍然大悟,感觉只有这个简单而干脆的字,才能解释同事前段时间的无比忙碌。

不久又传来好消息,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成功“加冕”。

也就在短短半个月里,润邦公司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翻倍。“恩施玉露·长龄1299”掀起恩施硒茶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市场里有假冒“恩施玉露”的传闻也开始甚嚣尘上,这让张文旗兴奋之余又多了一份责任:“‘恩施玉露’今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完成,预计下半年可能会出现断货,但我们一定坚守底线思维,为新时代恩施硒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源:恩施日报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编辑:廖康庄

虽然距离4月28日“恩施玉露”与“利川红”成为2018年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是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对此关注的热度依然居高不下。特别是“恩施玉露·长龄1299”这款香飘东湖之畔的绿茶,它背后鲜为人知、穿越千年的茶香传奇,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4月4日14时26分。”拿出手机,迅速翻出一个通话记录后,州农业局经作科科长杨长勇依然心潮澎湃。当时,就是他接到省农业厅经作处负责人电话,征询可否在恩施州范围内选择绿茶、红茶各一支送到省里,拟作重要接待任务用茶。杨长勇当即表示“肯定选送”,同时在心里暗暗思索:全州拥有近160万亩茶园,茶叶基地总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而且品牌众多,究竟什么样的“一红一绿”最能代表恩施硒茶的品质优势、产品特色和文化底蕴?他随即与州农业局茶叶专家胡兴明一起,找到分管副局长田代华进行商讨。

“绿茶就选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恩施玉露’,一定要用‘苔子茶’做原料!”15时36分,州农业局在征求我州著名茶叶专家、当时还是“恩施玉露”制作非遗文化省级传承人杨胜伟老人的意见之后,一锤定音。

“毫无疑问,在全州乃至全省都难以有与之匹敌的厚重文化底蕴,是我们决定选送‘恩施玉露’的重要原因。”田代华的话语里透着骄傲与自豪。“恩施玉露”历史之悠久,令人惊叹;工艺之独特,全国仅有。“恩施玉露”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加工延续唐朝陆羽《茶经》中的“蒸之、焙之……”工艺,距今已逾千年,堪称中国茶叶的活化石。1686年,《清一统志》记载:恩施“玉绿”曾获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之盛赞。1965年,“恩施玉露”入选“中国十大名茶”;2009年,被授予“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称号。

而说起“苔子茶”,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若知道它是制作顶级“恩施玉露”的最佳茶叶品种,人们一定会对它刮目相看。它可是原产于恩施的优良茶树品种,经过我州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年精心培育,如今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玉露一号”。它是吸取武陵大山天地精华的绿动叶尖,更是大自然馈赠给恩施的奇木珍芽,这种茶树制作的“恩施玉露”具备干茶翠绿、茶汤青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点,堪称绿茶典范。

“第一次接到产量如此之少、要求却如此之高的订单。”当天下午,润邦公司董事长张文旗接到通知,按期生产1公斤最优质、代表企业最高水平的“恩施玉露”。通知尤其强调:一、专人负责,董事长亲自挂帅、亲自监督;二、专班制作,从鲜叶采摘到加工制作,落实到具体人,并做好个人资料和加工过程详细记录;三、专用包装,体现恩施特色,适度不夸张;四、专业机构检测,送样到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

“手工制作‘恩施玉露’,存在因人、设备、温度差异带来茶叶质量不可控的风险,我们应大胆采用机械化生产!”张文旗与杨胜伟非常自信地做出这个重要决定。他们迅速来到芭蕉侗族乡蹲车间、熬通宵,反复商讨生产方案,细化、优化工艺流程,力求精益求精。

蒸青,是“恩施玉露”一项古老而独特的重要工艺。生产过程中,张文旗丝毫不敢马虎。“让水蒸气保持在310℃至330℃之间,是杀青的最佳温度。”他大方“解密”并通俗地解释其中缘由:蒸青就是利用水蒸气超强的穿透性,短时间内让茶叶鲜叶里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钝化。相比炒青、烘青等工艺,最大限度保证了茶叶的营养物质不流失。

至于一片片茶叶如何神奇地变成一根根形似松针的“恩施玉露”,杨老道出了“叶先成条,再搓成针”的“八字秘诀”。他顺手拿起一张纸巾向记者模拟搓制手法,只见纸巾在两只手掌均匀而单向用力之下,逐渐压成条形,最终搓成细长的圆筒,“恩施玉露”的“针形密码”正隐藏在这妙不可言的手法之中。

长期以来,“恩施玉露”因加工工艺复杂,费时费力,生产效率极低,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几近销声匿迹。而一段有关“恩施玉露”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你来我往”的真实故事,让这碗“玉露琼浆”更加回味悠长。众所周知,日本制茶技术源自中国。1995年,日本清水技术事务所所长、农学博士、香川大学食品加工学教授清水康夫,就日本蒸青工艺追根溯源到恩施考察后题词:“恩施玉露,温古知新。”

令清水康夫没有想到的是,10年之后,中国恩施的张文旗被“恩施玉露”无法通过机械化生产实现针形而困扰长达3年之久。2009年,他受南京一家茶企的日本进口加工机械的启发,引进和消化日本茶叶整形机械的核心技术,投资1600万元开发定制了符合“恩施玉露”的加工设备,使“恩施玉露”的人均日生产能力比过去提高了50倍!

源于唐、兴于清、盛于今,长期以来只能依赖手工制作的“恩施玉露”,终于从古老工艺走向现代制作,其加工生产进入了标准化、规模化、连续化的崭新时代。

日升月落天地间,风起云绕一壶茶。回望恢复和重塑“恩施玉露”的艰辛过程,张文旗感慨万千。多年以来,恩施市始终坚持将“恩施玉露”作为一张闪亮的名片来打造,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恩施玉露》湖北省地方标准,不遗余力推进公用品牌建设。为了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确保这块“金字招牌”的成色,截至今年4月,恩施市428家茶叶加工企业中,仅有20家通过审核获得“恩施玉露”商标使用授权。去年,全市茶叶基地总面积达34.6万亩,经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恩施玉露”品牌价值为15亿元。恩施市在指尖与芽尖演绎出别样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奏曲。

而张文旗在坚守品牌、创新工艺的道路上,也始终坚持做一名为茶痴狂的“苦行僧”。特别是在每年春茶加工的黄金季节,他会时常给下属提一些奇怪的要求:“芭蕉基地某海拔地块久雨之后如果明天放晴,请制作某品种茶叶25公斤。”“沐抚基地某海拔地块今天出太阳后忽然云雾缭绕,请制作某品种茶叶50公斤。”他正是在反复比对实验中,综合不同基地、品种、天气的情况,寻找制作顶级“恩施玉露”的最佳方案。有时候,他会一个人大量、多批次品样茶,甚至喝到想要呕吐。有的时候,为了不让质量差的产品流入市场、砸了牌子,他会毫不心疼地舍弃一袋袋样茶。

今年3月底以来,张文旗又在不厌其烦地多批次开展样茶生产实验。然而到了4月4日之后,他却忽然只对少数几个基地及天气关心,并针对性地安排加工生产。

4月12日19时,一场特殊的茶叶品鉴会在润邦公司举行。原来,正是在前段时间里,厚积薄发的张文旗根据近年数百次茶叶生产实验的结果,选择25套优秀方案生产出茶样,从中优选8支茶样分为两批,让应邀而来的杨胜伟、杨长勇等专家品鉴。

值得一提的是,这8支茶样的最后一道拣选工序,没有采用从原料茶中去掉质量欠佳茶叶的传统做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变“好中去劣”法为“好中选优”法,用特制竹签一根根地挑出最优质的茶针,真可谓“茶海捞针”。

“第二批的5号茶样,具有独特嫩栗香味和舒服的口感。就是它了!”品鉴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最终大家不约而同对这支产自海拔1299米基地的香茗投下赞成票,整个茶室里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激动。

一芽一叶最关情,一心一意最倾力。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到顶级茶叶原料、再到最佳生产工艺,用工匠精神打造的这款顶级“恩施玉露”终于揭开神秘面纱。4月13日,润邦公司将5号茶样按要求送到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同时“自作主张”将一份茶样送到外地接受欧盟有机茶检测标准检测。最终,两个检测结果竟出乎意料地一致,所有含量指标都在标准范围之内。

长寿无疆,以享长龄,这是中国每一个制茶人和饮茶人的最美愿望,润邦公司正式将其命名为“恩施玉露·长龄1299”。4月22日下午,润邦公司派专人将该款8盒总计1公斤的“恩施玉露”连同检测报告,从恩施送到武汉,省农业厅代表省委、省政府出具了收据。

4月28日,这款茶叶究竟用于什么重要接待任务的谜底,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东湖国事茶叙而揭晓,“恩施玉露·长龄1299”的氤氲茶香永传佳话,世界为之瞩目,恩施已然沸腾。

“哦!”州农业局的干部职工看到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后恍然大悟,感觉只有这个简单而干脆的字,才能解释同事前段时间的无比忙碌。

不久又传来好消息,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成功“加冕”。

也就在短短半个月里,润邦公司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翻倍。“恩施玉露·长龄1299”掀起恩施硒茶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市场里有假冒“恩施玉露”的传闻也开始甚嚣尘上,这让张文旗兴奋之余又多了一份责任:“‘恩施玉露’今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完成,预计下半年可能会出现断货,但我们一定坚守底线思维,为新时代恩施硒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源:恩施日报


总编:滕义 编审:田仁超 编辑:廖康庄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