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伍锡章
“太阳能发电设备已经全部安装完毕,完成并网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烈日下,茴坝村委会忙得不可开交,工人正在对光伏发电设备进行最后安装调试,这意味着这个曾经低电压的小乡村即将用上环保新能源。
茴坝村作为三岔镇深度贫困村,近年来致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村居环境治理,引进专业农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这个昔日偏远贫困的小山村正悄然焕发着新的生机。
吃水问题是根本
“现在通了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猪场缺水了。”望着水龙头中流出的干净自来水,养殖户陈德尧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由于茴坝村两边属坡,中间成槽的地形,导致“天干三日地起壳、天下 三日地成河”,水资源严重缺乏。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该村一直没有通自来水,家家户户都修建的雨水储蓄池,过着靠天吃水的生活。
“茴坝村是劳务输出大村,村中多留守老人儿童,家里没有劳力去挑水,只能自建水池收集雨水生活。”回忆起过去的辛酸,村书记王宏不禁叹了口气。
“特别是夏天,水池容易滋生蚊虫,虽然知道这个水不卫生,但是我年纪大了,也挑不动水了,只能吃这些脏水。”回忆起以往吃一潭“死水”的日子,谭代梅还记忆犹新。
面对群众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该村尖刀班梳问题,补短板。
“一定要让群众在春节前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当着全体尖刀班成员的面,第一书记向彬立下军令状。
走访、召开群众会,勘察水源地,督促施工,该村尖刀班成员全体出动,满负荷运转,一汪清水终于在2018年春节前流入农家。
产业发展是关键
“多亏了尖刀班,让我们重拾发展产业的信心。”贫困户王代英和其他8位村民一道站在田坎上,望着长势喜人的香椿、枇杷,嘴里心里都是说不出的欢喜。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茴坝村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产业发展水平低、村民收入微薄的问题还是让人头疼。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附加值低,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村里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村里的劳动力也跟不上。
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缺乏产业带动和专业合作社引领,村里就缺乏脱贫的重要推手,该村留不住年轻人,依靠劳务输出的现状就不会改变。
结合村情,土壤检测,气候环境分析,外出考察取经,该村尖刀班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为茴坝村“私人订制”了香椿+枇杷种植产业。
“项目看着是可以,就是不知道种出来的东西怎么样。”
“感觉有风险啊!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我们可经不住折腾。”
村民们虽然对发展香椿和枇杷前景看好,但顾及到早些年村里因大面积种植柑橘和包菜,都因缺乏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科学论证和规范的种植管理技术,难逃“夭折”命运。为此,村民们纷纷保持观望态度。
面对质疑,该村尖刀班并没有退缩,不厌其烦召开群众会为村民们宣传产业发展政策,答疑解惑,二十多场屋场会开下来,村民们也逐渐打消了心中顾虑。
该村从成都引进施蓉专业合作社,吸纳120户村民入社,创新推广土地入股分红模式,实现农户与合作社“命运共同体”。
“今年种植枇杷650亩,香椿340亩,下一步将计划将枇杷扩大到3000亩,让香椿、枇杷树真正成为群众的‘摇钱树’。”
与此同时,增设两台变压器,架设三相四线,养牛大户段远来告别了半夜起床用小钢磨打饲料的生活,购置了大型饲料粉碎机,信心满满的他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产业的发动机加足马力,脱贫的道路平坦宽阔,致富的小车驶向前方。
环境治理要兼顾
夕阳下的茴坝村,道路沿线,三三两两散步纳凉的村民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勾勒出一幅盛夏乡村的美景。
“现在环境好了,大家也愿意出来走走玩玩。”说起村居环境的变化,扶贫工作队员邓鑫鑫有着切身的感受。
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她来到茴坝村,村里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道路沿线四处都是垃圾堆放点,蚊虫滋生,房后随处可见垃圾焚烧痕迹。
精准脱贫,村居环境治理不能落下,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目标,引导群众提升素质,共同维护才是关键。
除了主公路沿线增设垃圾桶9个,新建垃圾池2个,垃圾清运车每周按时清运垃圾以外,该村尖刀班还将每周五下午定为爱护卫生运动日,全员出动,对道路沿线垃圾进行清扫。“我们也是希望通过干部开展环境治理的义务劳动,在群众中起到带动引领作用。”
召开群众会,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秸秆禁烧,与学校一道,为学生送去环境保护知识讲座……
“经过环境整治和知识宣传,能明显感觉到群众的观念在变化,乱扔垃圾的少了,村民们都开始自发的维护共同的生活环境”
环境好了,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落后。
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整治无事酒。“投资10余万元的文化广场建设也正在积极推动,我们已经联系好广场舞教师,文化广场建设完成时,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会更加丰富。”
“今年计划道路通畅工程3.2公里,产业循环路3.5公里,‘以奖代补’公路5公里,自来水管网延伸剩余农户……”细数着今年的建设规划,憧憬着茴坝村未来的发展,村书记王宏信心满满。
总编:瞿照坤 编审:廖康庄 实习编辑:谭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