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述耀 通讯员 柳惠炼 张盛勇
盛夏时节,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领略侗族风情,体验生态之旅。
近年来,恩施市紧扣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目标,培养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倡导和建设生态文化,坚持全民参与、群策群力的原则,不断将“生态立州”战略、“双轮驱动”部署、美丽恩施建设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美好的生态文化画卷正在拉开帷幕。
今年4月,在第29个“全国爱国卫生月”之际,恩施市屯堡乡中心幼儿园举行了以“爱国卫生,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给孩子们观看视频《讲卫生》、“除四害、讲卫生”图片展、上一节爱国卫生主题教育课等方式,给他们幼小的思想里植入生态文化的理念。
“我们要保护环境,看到垃圾要捡起来丢进垃圾桶。”5岁的杨佳丽小朋友告诉大家她所认为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这项庞大的全民工程,在恩施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下,已在全市形成机制,并常态化开展。通过一系列生态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普及活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倡导低碳、绿色、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良好习惯养成,提高群众生态文明素质。
崇尚自然、善待生命、保护环境、选择公共交通、节约资源已然成为社会风尚和道德规范,人人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3月31日,在恩施市盛家坝乡二官寨村旧铺景区,第四届“生态宝典·人文盛家”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隆重上演。活动将弘扬优良家风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欣赏原生态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和奋发积极的乡村文化氛围。
生态旅游是现在最火热的一块市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切实增强建设美丽恩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垃圾少了,游客多了。”4月11日,在恩施市太阳河乡青树子村,保洁员向进照讲述了近年来的变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呼吸。生态文明的创建更需要培育生态文化来支撑。
推行“多规合一”,健全旅游规划体系,构建“一心三带六组团”全域旅游格局,恩施市目标精准,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强化旅游重点项目第一支撑,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全域旅游的重要引擎,科学谋划项目库,精准发力;强化示范创建第一载体,注重“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以特取胜”,巩固“六城”同创成果;强化旅游扶贫第一抓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贫困群众最大限度分享文化旅游红利;强化制度创新第一保障,推行“1+4”招商项目服务机制,严格落实全域旅游发展“十条意见”。
4月3日,在州城一小区里,一排橙、绿、蓝3色的智能垃圾分类箱安装在原来的垃圾池边。该小区居民王华莲说,她将积极加入垃圾分类处理的行列中去,尤其是电池、塑料袋等对环境的危害相当大,一定要妥善处置。
在屯堡乡水源保护地,自“清网行动”开展以来,截至去年10月,已累计撤出网箱1170口,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库存鱼28.9万斤,已完成网箱撤出的总面积九成以上;这些数据背后,是广大网箱养鱼户的理解支持、鼎力配合,他们依靠生态,也知回馈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恩施市生态文化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并通过教化、规制、示范、样板等进行生态文化培育,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才能切实创建长效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支撑。
在恩施市生态文明创建的不断前进中,已然将实践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为生态文化,通过培育系统的生态文化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让全体市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