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龙:身残志犹坚 脱贫靠自强
通讯员 陈锐
金秋时节,满眼黄金。
玉米地里,他右手掰玉米,左手腋下夹着三个颗粒饱满的玉米,歪斜的身影与正常人显得不同,动作也慢上半拍,满脸的汗水汇聚在他的下巴挂着,似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瞬间又滴入脚下松软的土壤里,这就是朱金龙,一个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身残志坚的斗士。
朱金龙是恩施市鸦鹊水村村民,因伤左手三级肢体残疾。一家三口,妻子李泽莲为先天性多重一级残疾,聋哑人,生了一个长得小巧玲珑的女儿,却也是先天性耳聋,属一级残疾,是村里典型的命苦贫困家庭。
“不怕苦,不畏难”。是邻里对朱金龙的一致评价。他挖煤矿、炸石头、干农活…“什么来钱,就干什么”。15年来,家庭的重担都是他一个人扛。可是命运从来就没有眷顾过这个爱拼肯干的年轻人和这个苦难的家庭,2011年,他在石场上炸石头,飞溅的石头砸断了他的左手,飞来的横祸一度使这个男人夜里淌过无数次泪水,想着以后的日子更艰难了。虽然命运不曾饶过他分毫,倔强的他还是选择再一次昂起头并坚信:“穷只是一时的缺钱缺物,残疾不过是生活对个人的磨砺,残疾不代表、也不注定要永落人后;政府救济救难扶贫,但不扶懒;只要人勤肯干,能吃苦,残疾人家庭生活照样活得有滋有味”。
2014年,朱金龙因残致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之际,一家人挤在已经裂缝的篱笆墙屋里。恰逢政府推行危房改造扶贫政策,结对帮扶人也鼓励他搞建设,为了让母女俩过上好日子,于是找邻里亲朋东拼西凑筹集了6万余元,政府补贴8000元,修建起了120㎡的崭新平房,一家子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宁受苦,不受穷”。是朱金龙对尖刀班常说的话。2018年初,驻村“尖刀班”结合他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给他规划了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的增收方案,并宣传“以奖代补”政策激发他干事创业的热情。今年,他搞的动静有点大,自己的地不够种,还租了4亩地,共种了7亩玉米地,1亩红薯地,1亩土豆地,另外种了2亩土烟地;养了13头肥猪,3头母猪,还下16个猪崽,每天夫妻二人在地里、猪圈里起早摸黑的忙活。眼看着满满的收成,朱金龙似乎有着用不完的干劲儿。
如今,依靠向家湾至魏家湾的通畅工程,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直接到朱金龙家门口,朱金龙更是兴奋地直接拿出才卖3头肥猪的钱买了一辆价值2000元的电动三轮车。他欣喜地告诉“尖刀班”干部:“以后有点时令水果蔬菜拉到集市上卖,也能挣不少补贴家用,出门访亲友也便利多了。”这个苦命的家庭终于尝到了生活的甜头。
朱金龙说:“总书记说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刻激励着我,不能等、靠、要,美好的日子靠自己一只手也能创造。”这就是鸦鹊水村脱贫攻坚“战场”上身残志坚的斗士,他面对命运不低头,面对困难不认怂,勤扒苦作,正在努力摆脱贫困,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总编:朱述耀 编审:田仁超 实习编辑:覃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