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富万家——恩施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纪实
实习记者 张雪艳 曹文倩
屯堡乡花枝山生态茶园。
10月25日,阳光回暖,恩施市盛家坝乡大集场村,村民们正在忙着整田种白茶。不远处茶树上开出的洁白茶花,芳香四溢。
从特色种植到专业合作社,从产业基地到产业园区,从特色民宿到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遍地开花,全市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比率达88%,贫困村成立农村合作社达100%。
结构调整,多产融合壮筋骨
走进白杨坪镇蓼叶村,清新的空气中掺着银杏叶的香味,银杏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十多位工人挥汗如雨,一铲一铲地把银杏鲜叶送到传送带上。
五十出头的邓正值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成立合作社、利用闲置土地、买种苗、建基地,自2015年开始,银杏种植成为蓼叶村的重头戏。
“合作社一成立,我们的闲置地租了,每天还有活儿做,这下有了‘双收益’了!”贫困户胡明玉高兴地说。
银杏产业、养殖基地、葡萄产业,黄金梨种植基地……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白杨坪镇的传统农业实现提档升级。
建立以茶叶为主体,畜牧和烟果为两翼的产业格局,白杨坪镇还融入生态产业园、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等多种产业发展的力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曾经以煤矿开采为主业的红土乡稻池村,近几年来,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向,“煤老板”村支部书记黄大忠自掏腰包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柑橘、萄萄、猕猴桃等小水果,发展漆树、雷竹等经济林木。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稻池村过去吃“煤炭饭”的村民端起了更加稳固的农特产业“饭碗”。
农业产业打基础,二三产业风起云涌,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企业带动,输血造血强后劲
“过来看看这边,草长的很好,基础设施也搞好了,牛在这里享清福!”恩施市盛家坝乡犇跃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文泽发自豪地介绍着他的“牛世界”。
2015年10月,看准“牛市”,牛劲十足的文泽发建立了湖北犇跃农业公司,发展养殖业。平草场、建设施、买种牛、种牧草,文泽发“一发不可收拾”。
在文泽发和公司的带动下,龙洞河村、石栏村、桅杆堡村村民积极响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紧跟黄牛养殖的步伐,实现脱贫致富。
“我家现在养了70头牛,每年能有30万元的收入,多亏了合作社的引领,我的4层小洋楼建起来了,“牛气”的小轿车也开回家了。”盛家坝乡龙洞河村的崔廷海喜上眉梢。
湖北犇跃农业公司带领村民养殖的黄牛背腰宽直,筋腱有力,“驮”出了盛家坝乡的一条发财路。
以前,小渡船办事处望城村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十分落后,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700元。在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的指导下,当地烟农于2009年成立了恩施市香城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合作社。
园区农民以合作社为纽带,依靠烟草产业,拓展旅游产业、生物肥加工产业、苗木绿化产业等多业并进发展,进行劳务组织、综合管理,采取自主经营、合作开发等方式对土地、设施等进行有效利用,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2018年,加上园区农民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收入,园区居民人均月纯收入超过1600元。
建立“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长效机制,恩施农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红土乡发展高山农牧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平均每户增收2000元以上,成为扶贫路上的“领头雁”。
龙头企业领动,合作组织带动,农民个体联动,输血、造血,贫困户有了稳定增收的途径,村里有了主导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补齐短板,惠民富民出实效
“路修好了,运东西更方便了!”10月10日,阳光和煦,秋风飒爽,板桥镇新田村,村民王国富看着即将竣工的产业发展路,笑得合不拢嘴。
新田村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产业强大的生命力,共计种植萝卜2300亩,药材2400亩,是板桥镇的集中产业基地之一。
地处高山、交通不便,村民出行难,农特产品销路受限,路成了其产业发展的短板。
该镇围绕精准脱贫,狠抓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完成以奖代补公路路基91.2公里,路面硬化43.9公里,朝阳坪产业发展路也是其中之一。
“搬到新家后,孩子上学时间至少缩短1个小时,我也不用去外面打工了。”9月15日,屯堡乡双龙村张明军搬到了水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的5亩茶叶也与合作社签订供销协议。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易迁点”,双龙村发展茶叶、雷竹等生态产业,因户制宜,并为愿意外出务工的易迁户提供劳务信息和免费技能培训,85户易迁户均链接到产业链上,有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榜样带动,示范带动。除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该市还在补齐贫困户思想“短板”上下大功夫。
10月17日,在芭蕉侗族乡“五佳五好”表彰会上,“黑猪倌”冯德成荣获“最佳脱贫标兵”。
虽为贫困户,但冯德成不等、不靠、不要,养殖黑猪110余头,发家致富,还带动周边4户农户加入黑猪养殖队伍,一起奔向“康庄大道”。
补短板,物质、精神双翼齐展,恩施市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既鼓了群众“钱袋子”,更富了群众“脑瓜子”。
总编:瞿照坤 编审:田仁超 编辑:郑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