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声谢谢您!”
(通讯员 崔显实 )9月5日,笔者到恩施市崔家坝镇茅田坪村采访,贫困户朱于华委托我,对村尖刀班说声——“谢谢您!”
为脑瘫儿子治病家徒四壁
现年42岁的朱于华,2012年结婚有过一段幸福的小日子。2013年1月,他们夫妇的儿子朱世浩出生了,检查是脑瘫患儿。妻子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离家出走。朱于华就带着孩子,奔走在恩施州内的各医院。
“那两年,他常住在医院。”邻居崔远喜回忆说,“只要说那个医院有熟人,他都会去请人帮忙打招呼。为的就是救孩子。”
“两年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找亲朋好友借了一些钱。”在医生劝说下,朱于华带着孩子回到家徒四壁的家。
“找中医,弄中药;烧灯火(一种传统理疗),搞推拿……”朱于华带着孩子,在乡里奔走,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不抽筋了,慢慢开始有所好转。”
“开始两年体重没有变化,时常就抽筋。通过一段时间治疗,不抽筋了,慢慢有生长的迹象。”朱于华78岁的父亲朱德斋回忆说,“这也坚定我们一定要将孩子好好照看。”
2014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专项基金会到恩施义诊,专家检查后告诉他,“孩子可以治疗,要去北京。”
一大笔医疗费用,成为朱于华的拦路虎。
几年来,朱于华因为照顾儿子,不能出门打工。“很多时候,还要父亲搭把手。”家庭几乎没有经济收入。朱于华和儿子是一个户口,是村里的低保,每个月两人有400多元的低保金。这是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社会各界关心帮他树立信心
“他们对孩子确实照顾得好!”朱于华家的帮扶干部、恩施市税务局的崔显平禁不住竖起大拇指。
“孩子没有咀嚼功能,食物都要给他弄成糊糊,有汤匙喂。”崔显平见证了朱于华的不放弃。他也没有少帮过这个家庭,平日里送上一些生活物资,将他家的情况反映给尖刀班。
尖刀班班长、恩施市妇联主席甘艳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了解家庭实际,鼓励他要积极乐观,并联系社会爱心人社,为他们献爱心,解决实际困难——
3月27日,市妇联联系的3位爱心人士,捐款3600元。
7月,恩施碧桂园集团爱心捐款1000元。
恩施州中心医院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上门为朱世浩会诊。
……
细小爱心,如一股暖流,温暖着朱于华的心,也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走进他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家,褐色的板壁透出岁月的沧桑,房子也显出老太,但泥土的地面上,打扫的干干净净。
最大心愿是坚持、不放弃
“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能够筹到一笔钱,带孩子去确诊一下。”虽然命运多舛,但朱于华从来不曾放弃为儿子治病,“可这些年为孩子治病还欠下亲朋三、四万元。”
“儿子开年就是6岁,如果不及时治疗……”想到未来,这位坚强的汉子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我也只能是在有生之年为他搭把手。”朱于华的父亲说。
“对于各级政府的关怀,对尖刀班为我们的付出,我只想说声谢谢!”朱于华真诚而又坚定的说道,“对他们的感恩,就是坚强地无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