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刚过,恩施市直机关工委干部熊韶华便带着行李,进驻屯堡乡鸦丘坪村开展扶贫工作。6个月后,他被派驻鸭松溪村,成为该村第一书记。
医疾病
熊韶华学医出身,曾长期在卫生系统工作。他深知恩施农村医疗条件差、治病意识落后,他想努力改变现状。
鸭松溪村超过50%的贫困户家庭是因病、因残致贫,他们大多不愿进医院,自己找偏方,甚至放弃治疗。
每次入户走访,遇到身患疾病的贫困户,熊韶华都利用所学给出科学、中肯的建议。熊韶华自己患有Ⅱ型糖尿病,每天要打两次胰岛素。他鼓励贫困户并现身说法,不少患病贫困户走进医院,得到及时救治。
在鸭松溪村罗齐顺家走访时,熊韶华见他看东西吃力,根据经验判断,罗齐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在熊韶华再三苦劝下,罗齐顺到医院检查,果然被确诊患有糖尿病。熊韶华为罗齐顺联系医生,经过10多天住院治疗,罗齐顺的病情得到缓解。
查穷因
熊韶华发现,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是这个村前进的拖累。一些村民“信谣言,不信政策”“信上级,不信基层”“信经验,不信科学”。
鸭松溪村一农妇患病进医院,在药房开药后无意中遗落了一味重要的药。农妇坚持认为老话说的“药‘掉’病除”有道理,掉了药说明她会好起来,坚决拒绝儿媳去医院取药。
对此,熊韶华很痛心。一有机会,他就向村民宣讲科学治疗的重要性,讲解国家关于慢病门诊和大病医疗等相关政策。“只有思想解放了,从心里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才能脱贫致富!”熊韶华感慨。
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相信自己?熊韶华从不把自己当干部看,与老百姓平等相待,成了老百姓十分信赖的人。
熊韶华说,“穷”病困扰了一代代贫困农民,不能继续“穷”下去。向“贫困”开刀,要依靠会“诊断”、懂“医术”、怀“仁心”的“治贫医生”。在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大病”“难病”等待被诊断、被治疗。脱贫攻坚,就是要拿起科学武器根治穷病,带领老百姓走向新生活。
治贫根
对于扶贫政策,熊韶华研究得很透彻。“这些政策是治疗贫困顽疾的手术刀,一定要特别熟悉!”
不清楚的,他打电话咨询相关部门,力求把各项政策掌握透彻,让每项政策都精准直击致贫“病灶”,发挥最大效益。
鸭松溪村地处州城饮用水水源地,为保证水质清洁,该村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等受红线管控,加上农田稀少且不成片连块,脱贫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不能建厂房,不能发展农家乐,缺少土地的鸭松溪村如何发展产业?
熊韶华和大家一起认真“把脉”,很快上马一批产业项目。
鸭松溪村有1050余亩板栗、油茶,100余亩樱桃、葡萄、桃树。肥沃的土壤和优质的水源,使得这些农产品质量上乘,值得重点开发。邻村花枝山茶叶产业发展成熟,熊韶华与扶贫工作队、村支“两委”干部一同前往学习、考察、论证,决定借助与花枝山村相邻的地理优势发展茶叶。引进无污染的箱包制造厂,不少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此外,村里还利用距州城近的地理优势,为贫困户联系工作岗位,鼓励贫困户进城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