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温暖的阳光挡不住丝丝的寒意。坐落在三岔镇梨子坝村深山中的4个菌棚中,鲜嫩的香菇正悄然“冒”出。
“最近气候温度适宜,菌棒出菌快,品质也非常好,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菌棚中,正查看香菇长势的李晓林笑得合不拢嘴。
年轻时的李晓林和同村的许多青年一样,踏上了外出务工的大潮,二十多年间,李晓林辗转武汉、广州、浙江务工。
由于妻子患先天性心脏病,需要长期在家休养,隔三差五需要入院治疗,孩子又即将到了上学年龄,2016年,李晓林一家结束漂泊生活,回乡发展。
2017年,得益于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李晓林修起了宽敞明亮的平房,一家三口幸福的日子眼看就要到来,但是妻子的病情突然加重,在今年初去世。
巨大的打击使得李晓林一度变得消沉,但看着天真懵懂的女儿以及这些年因为修房和为妻子治病欠下的几万元外债,李晓林决心振作起来,支撑起这个家。
搞食用菌种植的大舅子提供技术和菌棒,在亲友的帮助下,李晓林建起了四个菌棚,搞起了香菇种植。
“大舅子免费给我搞了5000个菌棒,建大棚的钱也是亲戚朋友们给的,我一定要振作起来,搞出个名堂来。”要强的李晓林把这份恩情埋在心底。
由于天气干燥,初接触香菇种植的李晓林对菌棚内温度、湿度的的管理不到位,导致菌棒温度过高,出现“烧棒”,李晓林的四个菌棚几乎颗粒无收。看着亲友帮衬和自己辛劳付之东流,李晓林欲哭无泪。
“那段时间真的感觉要山穷水尽了,4个棚的香菇亏了近3万元,家里的欠款要还,女儿上幼儿园也需要钱。”经历创业失败的李晓林时常看着菌棚发呆,但看到天真活泼的女儿,李晓林知道自己必须振作起来。
李晓林也想过继续外出打工,但考虑到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均未能成行。思前想后,李晓林还是决定继续发展香菇种植,他从大舅子那儿又进来3000余个菌棒。
有了失败教训的李晓林格外小心,几乎每天都泡在菌棚中,查看长势,测温度、加水,忙得不亦乐乎,闲时通过上网和查阅专业书籍学习技术,遇到难题就向有种植经验的大舅子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晓林的“悉心照料”下,菌棚中的香菇一茬接一茬地“冒”出,但看着采摘下的2000多斤的鲜香菇没有销路,“幸福的烦恼”又让李晓林焦急万分。
“家里没有专业的储存条件,放久了,香菇的品质会大打折扣,价格也卖不起来了。”白天要采收香菇,李晓林只有在深夜将香菇运到城里去卖。
深秋的夜晚透着丝丝寒意,通往城区的道路蜿蜒崎岖,收拾完毕的李晓林总是能在三轮车的货箱里“逮”到女儿瘦小的身影,虽然小脸冻得通红,但她仍然坚持陪着父亲一起送货。
“孩子从小就跟我亲,去哪儿都粘着我不放,每次都躲在车子的货箱中,有时候我偷偷走,车子一发动,她就闻声从床上爬起来了。”日子虽然清苦,但回忆起和女儿的送货之旅,李晓林脸上浮现出满足而又幸福的微笑。
村里“尖刀班”了解李晓林的情况,四处奔走为他的蘑菇找销路,村里食堂采购,发动村干部、“尖刀班”干部购买,并联系到一家做食用菌加工的企业,李晓林滞销的香菇销售一空。
“幸亏有‘尖刀班’的干部帮忙,我的这批香菇才得以销出去,但是要靠香菇致富,还是要自己打开销路。”眼看着下一批香菇即将上市,李晓林开始提前谋划销路。
“我的产业发展虽然离不开政府和亲朋的支持,但是长期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起早贪黑,李晓林骑着货用三轮,奔波于各大农贸市场、加工企业,为自己的香菇寻找长期收货商。
“李晓林真的不容易,一个男人带着孩子,又当爹又当妈的。”“他一天起早贪黑,勤快的很。”“他虽然是贫困户,但是从来不伸手向政府要,自己搞产业脱贫。”李晓林的勤劳受到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平时菌棚事情多,领居们也常来帮忙。
“今年产量差不多能达到4000斤,收入一万多元不成问题,明年再增加4个棚,让周围的贫困户跟着我一起脱贫致富。”
尝到甜头的李晓林计划着扩大规模,在自己如期脱贫的同时,惠及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