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2018-12-21 12:05  

“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在我们家已经达到脱贫标准,我自愿申请脱贫。”10月16日,恩施市屯堡乡双龙村的杜先朝主动向帮扶干部递交了脱贫申请书。

现今没有了什么负担的杜先朝一身轻松。“我以前两个小娃读书,大儿子在重庆读职校,小的在恩施读小学。”回想起以前,孩子高额的教育费用压得杜先朝缓不过劲来,生活也因此陷入困顿。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杜先朝的小儿子读书几乎零费用,大儿子顺利毕业后接过扶贫接力棒,熄火相传,加入了村脱贫攻坚“尖刀班”。

以前抢着“戴”,现在主动“摘”。现如今,“贫困户”这顶帽子在这个山村已不再流行。连日来,该村27户贫困户先后递交了《脱贫申请书》,摁上了红手印,主动申请“脱贫摘帽”。

“双龙村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产业发展薄弱的问题,但是群众的思想短板最难解决。”屯堡乡党委副书记、村尖刀班班长向兴善介绍,该村环抱着素有“恩施城头顶一碗水”之称的车坝河水库,现有农户1003户,3535人,其中库区移民约占50%,人均耕地不足0.3亩,村民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库区口粮”,导致存在严重“等靠要”思想。2018年,该村仍有贫困户381户,1164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约为32.93%。

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实做细,对标对标逐一找短板,转变贫困户落后思想,提高群众满意度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既要理性看现状,又要激情定目标;既要有泰山压顶的压力,又要有气定神闲的定力;既要有务实的“短平快”,又要有务虚的“精气神”;既要有自觉的行动,又要有纪律的要求。”9月6日,屯堡乡党委书记叶辉强调,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如期高质量脱贫目标,屯堡乡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研究决定,将双龙村作为“回脚行动”示范村。

该村严格按照“钉钉子要回脚”的工作精神和“回脚行动”工作方法。尖刀班和帮扶干部反复深入群众家里、走进群众心里,为贫困户办实事、交真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算细账、解政策,有力有效地教育引导贫困户增强“脱贫光荣”意识,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充分利用代表会、群众会、院坝会等载体,积极做好贫困群众的感恩教育,并鼓励他们发扬不等不靠不要、勤劳致富的精神,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获得“优秀家庭”称号,又喜又羞

“我戴贫困户帽子快4年了,获得‘优秀家庭’称号,我是又喜又羞。”9月27日,该村枣树坪组汤祥龙因家庭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群众会后召开家庭会议,及时传达群众会内容,成为该村首个被表彰的“优秀家庭”。

“在村里修路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还免费给我家提供4亩茶苗……我申请脱贫。”10月2日,辗转反侧的汤祥龙拨通电话,约来帮扶干部当面算自家脱贫账,写下了脱贫申请书。

“通过表彰一部分村里的‘优秀家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群众会覆盖面,改善村容村貌,还能引导群众创业争先,比学赶超。已有7户获得“优秀家庭”称号的贫困户相继申请脱贫。”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华介绍,该村由乡党委书记牵头,乡领导包组分片成立7个群众工作组,通过做好群众会三环节,有效转变落后观念,提高群众满意度。

会前开展“1+X”筹备群众会,整村一个群众会通稿,各小组因地因户因人,根据实际情况添加会议内容。

会上只讲“3层话”,中央的话,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纠正部分群众关于扶贫领域的一些错误认识等;村里的话,将当前精准扶贫中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普惠性政策摆一摆,请明白人仔细算一算,请群众自己理一理,进一步了解精准扶贫是增加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借扶贫政策东风,激活群众致富内生动力;群众的话,请群众充分发表对当前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有疑问能解答、有呼应能回应、有合理建议能采纳。

会后开展“三个一”活动,请参加会议的群众回到家后召开一次家庭会议,让全家都知晓会议内容;参会妇女开展一次屋内院落大扫除,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尖刀班”开展一次回头看,再次入户走访时对有效开展家庭会议和大扫除活动予以表彰等。

尖刀班成员每周不少于2次集中学习扶贫政策,修订完善群众会通稿,通过10余场“群众会+家庭会”模式和反复入户走访。如今,不仅尖刀班成员对全村情况“一口清”,全村总投入541.8万元的“4大+9小”的水利扶贫,总投入2299万元“8路7桥”的交通扶贫等水、路、电等普惠政策也是家喻户晓。

种茶3亩,实现脱贫小目标

“实地考察以后,村民们对发展茶产业信心更足了。”参加考察的村民代表蒲元发说。为帮助村民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脱贫致富能力,加快推进产业扶贫步伐。自9月30日起,该村分批次组织近200名村民外出进行考察学习。

“同一个乡里,别个农户一亩每年能收入5000多元,我相信我们也能。种上3亩,脱贫一定没问题。”村民们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种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认真整田备土,因户制宜发展茶叶、雷竹等绿色产业。截止到10月20日,新增茶叶和雷竹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61亩和350亩。

“按照‘短平快’工作要求,做到全村产业全覆盖,打造一个产业样板,培植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壮大一家茶叶加工厂,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免费提供种苗等。”向兴善介绍,该村现有茶园1650余亩,但是长期疏于管理,种植技术落后、缺乏规范。村里没有标准化制茶厂,未能有效延伸产业链,经济效益较低。日前,该村新茶厂即将投入使用,村民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产业样板地块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家里种植烟叶8亩,今年收入能超过1万元。大女儿今年毕业后在深圳打工,月收入6000余元……”10月17日,该村浦家垭组阙祁萍将脱贫申请书交给了入户走访的尖刀班成员。

2014年,阙祁萍的丈夫因病去世,她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庭,悉心培育着2个孩子。“党的政策好,孩子们上学没花什么钱,帮扶干部还会帮我收卖烟叶。”阙祁萍一直心怀感恩。在各项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的努力下,一家人苦尽甘来,大女儿中专毕业后赴深圳务工,每月寄钱给正在读高中的小女儿贴补家用。

“户户有产业,主动脱贫才有有底气。”向兴善介绍,依靠4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该村已发展烟叶近500亩、辣椒300余亩、油牡丹近200亩等。“回脚行动”开展以来,像阙祁萍一样发展产业主动申请脱贫的贫困户已有3户。

“你看,我儿子养的这80多只羊长得多好,今年肉羊养殖预计能收入4万多元。家里还有3头牛和5头猪,女儿在城里饭店当配菜师,年收入6万多元,我还能打打零工……”9月26日,蒲家垭组的张春祥算着自家的脱贫账,递交申请书,喜上眉梢。

“等6月份申请的小额贴息信贷到账,就能够增加养殖规模;4G信号塔11月份就要建成了,再购置一些网络监控设备、全自动远程操作设备,把养羊现代化、科技化,发展‘羊产业旅游’,进行网上销售、网上直播……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张春祥对养羊事业信心满满。

由污染的网箱养殖业到生态的养殖种植业,该村转产转业工作有序推进。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村开拓了旅游脱贫的新路子,避暑游、生态游、观光游正在成为库区周边发展的又一新亮点,致富蓝图正在逐一实现。

有一技之长,才能过上好生活

“我申请脱贫,现在家里条件好了,贫困户的帽子戴着羞人,我要做优秀的水电工师傅。”10月18日,杜先权将脱贫申请书交到了帮扶干部手中。

杜先权小时在山间玩耍,不慎跌落山崖致残。初中毕业后,他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先后辗转山西、河北从事挖煤工作。“有一技之长才能过上好生活。”2008年,挖煤近20年的杜先权带着妻儿前往武汉学习水电安装。

2014年,一场变故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几乎陷入绝境。儿子年轻气盛,跟人打架,被抓了进去。妻子为此大病一场,身体每况愈下。当年,夫妻二人带着痛苦返回家乡,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面对沉重打击,老杜没有倒下。四年来,老杜几乎走遍了全村所有人家,为村民检修水电,排除安全隐患,免费为老年人疏通下水管道、维修小电器等。技术过硬,服务一流,声名远扬。杜先权承接的水电活与日俱增,全村71户易迁房的水电安装几乎都是出自杜先权和他的徒弟们之手。

“家庭都有困难,又认我做师傅,我不能亏待他们。”2016年,杜先权开始带施工班子,其中贫困户6人。老杜带班子有他的原则,那就是工程款平分,不多拿一分;技术传帮带,不少露一手。

“老杜有技术、有责任感,,我们非常支持他提出的在村里开水电培训班的想法。”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华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技在身不怕贫困压顶,技能扶贫才能有效提升脱贫“战斗力”。

“一直想外出务工,但是没有一技之长,不知道能干什么,村里开了家政培训班,还给介绍工作。”10月15日,该村“东西部协作劳务输出家政服务培训班”正式开班,近60名妇女参加培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人。

村尖刀班通过前期深入走访,根据村民实际需求,邀请家政公司培训师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围绕家政服务师和母婴护理师的基础知识、职业素质、仪态仪表、胎儿发育等课程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培训结束后,10余名妇女赴家政公司继续免费深入培训,签订劳务合同后将安排恩施城区或浙江杭州等地就业,平均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以上,有效拓宽了村民的长效增收路。

9月以来,双龙村尖刀班以“钉钉子常回脚”的作风、以草船借箭的策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坚持各项工作一日一安排、一日一总结、一日一反馈、一日一报道,坚持扶志、扶智、扶能相结合,激发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扶贫路上壮丽篇章。

“正月就把那莲厢打呀,(柳莲花呀柳莲花呀),二月就把风筝扎也,(柳哇哩咚啷当海棠花)……”10月24日,该村文化广场上70余名村民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尽情的扭起腰肢、舞动莲厢。他们将成为第一批村级文化骨干,组织开展一系列“贴地气”的文化活动。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制作“五佳五好”文化墙、修缮张家祠堂,潜移默化传递正能量,凝聚民心、带动民风,进一步促进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双富有”,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