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谢东升:扶贫路上的“土专家”

2018-12-26 16:30

全媒体记者 赵盛迷 通讯员 刘和兵 崔显实

谢东升在基地里查看辣椒苗的长势

12月20日,冬日暖阳,恩施市崔家坝镇南里渡村百亩辣椒苗长势喜人。

“利用大棚越冬育苗和高垄覆膜,让来年菜苗提早下田、提早收获、提早上市,这就是‘春提早’模式。”在亚东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恩施市特聘农技员谢东升介绍“种菜窍门”时滔滔不绝。

从爱种菜的农家小伙,到乡亲们口中的“土专家”,再从“土专家”成为一名特聘农技员,24年磨一剑,谢东升成长的背后,是自己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对土地的深刻眷恋。

从爱种菜到种好菜

南里渡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都以种田为生,但由于种田收入微薄,村里800多户人家就有300多户贫困户。

“土里挖不出金娃娃,但土能生出金子。”1994年,初中毕业的谢东升记着父亲的这句话,选择留在家乡,想在泥土上“做文章”来改变家乡贫穷面貌。

1994年到2013年,谢东升养过鸡、办过养猪场,也有过亏损,但一直没有放弃种菜。

光有热情还不行,得有技术。养猪期间,他充分利用农家肥种菜,实现沼液循环利用,收获的蔬菜在镇内都很畅销,光蔬菜收入每年达上万元。

读书,找老农学,听收音机,这些都是谢东升的日常必修课。家里的桌子上摆着他喂鸡、喂猪、种菜读过的书籍——《实用蔬菜栽培技术图解》《家禽饲养新技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一本本都翻得像“油渣儿”。

种菜路上谢东升也曾受到打击。他清楚记得,2007年种的2亩西红柿,头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太阳一晒就焉了。“当时就懵了!这病症从来没见过”。

谢东升请种菜高手来“诊脉”,花了几百元钱的农药钱,没有解决问题。他只好打电话给正在读职中的妹妹,请她在网上帮忙“百度”,后来得知是溃疡病,花了20元钱的就治好了。

没有种植技术和经验,加上当时信息不发达,让谢东升体味到其中的不易。好在他勤奋好学,上网自学、参加培训、反复实践……慢慢地,谢东升的蔬菜越种越好,种的面积也由2亩多扩大到了5亩,年收入也达到了4万元左右。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也开始种植蔬菜,一遇到什么技术问题,都会来找他,久而久之,他成了村民们口中的“土专家”。

机缘巧合,2013年,在外搞建筑工程承包的汤亚东回村看着谢东升种菜种出了“名堂”,便和这位种菜的“土专家”商量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发展蔬菜产业。两人一拍即合,汤亚东负责资金,谢东升负责技术,2013年,亚东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第一年就吸引了20多户农户入社。

2014年,合作社租了300多亩核心基地,主要种植西红柿和辣椒。谢东升作为合作社“技术顾问”,面对几百亩的蔬菜心里却有些打鼓:“西红柿是最难种,病虫害是最多的。”

2016年6月,当地连续7天的阴雨天气,让西红柿大面积患上晚疫病,而谢东升依据长年种植蔬菜的经验和技术,成功防治住了病态,为合作社挽回了不少损失。由此,“谢师傅”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从土专家到农技员

2017年7月,恩施市农业局在全市招聘一批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热爱农业农村工作的农技员。谢东升抓住机遇,从14个参考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恩施市“特聘农技员”。

今年7月,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织管理培训班上,谢东升作了典型发言,他说,特聘农技员就是特别爱农业、特别爱学习、特别不怕吃苦、特别爱乡亲。

这是谢东升的心声,工作中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亚东农业专业合作社,谢东升一心钻研学习推广蔬菜种植技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铿锵前进。

武陵山有“十月小阳春”,借助当地气候,谢东升为合作社量身定做了“春提早、秋延晚”的技术模式,通过越冬大棚育苗,高垄覆盖栽培,错峰上市,打价格差,达到增收目的。

2018年,合作社的西红柿上市时间提早15天,批发价格达到3.6元每公斤,外地运菜的车辆络绎不绝,一季为合作社增收40多万元。

“接茬种植”也是谢东升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的一架多用模式,让合作社的辣椒、茄子种植都采用大支架,番茄、辣椒收获,利用原来的支架,种一季四季豆,“省工省时省投入”。

建立微信群在网上讲理论、深入田间“手把手”教技术,为了推广“春提早、秋延晚”的种植技术,2018年,谢东升组织现场技术培训超过了100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南里渡村70多岁的贫困户汤迪员,2018年一亩辣椒收入4200多元,接茬种植四季豆,又收入1200多元。在崔家坝镇,像汤迪员这样的贫困户就有200多户,他们年均收入达4000多元,真正实现了“一亩蔬菜脱贫,三亩蔬菜致富”的目标。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免费给老百姓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大家在合作社的管理下,实现蔬菜统一种植、统一销售,还能在合作社务工赚取收入,合作社真正成为了乡亲们的“源头活水”。

吸引能人回乡,配强“领头雁”。在谢东升的影响下,村里很多年轻肯干的能人回乡创业,相继成为养殖大户,还申请注册了家庭农场,为家乡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今,合作社已由当初的20多户社员发展到500多户,共种植了1600多亩蔬菜,包括300亩西红柿,500多亩大红椒,600亩甜玉米,100亩茄子和400多亩四季豆,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辐射范围也由原先的南里渡村,扩大到水淌村和铺子房村,共惠及4000多人。

不以产量论,但求品质高。减少化肥施用,多使用农家肥;采用黄板、杀虫灯等生物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谢东升通过“两减”的方式,种植有机蔬菜,提质增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让城里人来享受采摘的乐趣,发展乡村旅游,让我们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谢东升对未来信心满满。

总编:朱述耀  编审:田仁超 编辑:田仁超

全媒体记者 赵盛迷 通讯员 刘和兵 崔显实

谢东升在基地里查看辣椒苗的长势

12月20日,冬日暖阳,恩施市崔家坝镇南里渡村百亩辣椒苗长势喜人。

“利用大棚越冬育苗和高垄覆膜,让来年菜苗提早下田、提早收获、提早上市,这就是‘春提早’模式。”在亚东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恩施市特聘农技员谢东升介绍“种菜窍门”时滔滔不绝。

从爱种菜的农家小伙,到乡亲们口中的“土专家”,再从“土专家”成为一名特聘农技员,24年磨一剑,谢东升成长的背后,是自己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对土地的深刻眷恋。

从爱种菜到种好菜

南里渡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都以种田为生,但由于种田收入微薄,村里800多户人家就有300多户贫困户。

“土里挖不出金娃娃,但土能生出金子。”1994年,初中毕业的谢东升记着父亲的这句话,选择留在家乡,想在泥土上“做文章”来改变家乡贫穷面貌。

1994年到2013年,谢东升养过鸡、办过养猪场,也有过亏损,但一直没有放弃种菜。

光有热情还不行,得有技术。养猪期间,他充分利用农家肥种菜,实现沼液循环利用,收获的蔬菜在镇内都很畅销,光蔬菜收入每年达上万元。

读书,找老农学,听收音机,这些都是谢东升的日常必修课。家里的桌子上摆着他喂鸡、喂猪、种菜读过的书籍——《实用蔬菜栽培技术图解》《家禽饲养新技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一本本都翻得像“油渣儿”。

种菜路上谢东升也曾受到打击。他清楚记得,2007年种的2亩西红柿,头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太阳一晒就焉了。“当时就懵了!这病症从来没见过”。

谢东升请种菜高手来“诊脉”,花了几百元钱的农药钱,没有解决问题。他只好打电话给正在读职中的妹妹,请她在网上帮忙“百度”,后来得知是溃疡病,花了20元钱的就治好了。

没有种植技术和经验,加上当时信息不发达,让谢东升体味到其中的不易。好在他勤奋好学,上网自学、参加培训、反复实践……慢慢地,谢东升的蔬菜越种越好,种的面积也由2亩多扩大到了5亩,年收入也达到了4万元左右。

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也开始种植蔬菜,一遇到什么技术问题,都会来找他,久而久之,他成了村民们口中的“土专家”。

机缘巧合,2013年,在外搞建筑工程承包的汤亚东回村看着谢东升种菜种出了“名堂”,便和这位种菜的“土专家”商量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发展蔬菜产业。两人一拍即合,汤亚东负责资金,谢东升负责技术,2013年,亚东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第一年就吸引了20多户农户入社。

2014年,合作社租了300多亩核心基地,主要种植西红柿和辣椒。谢东升作为合作社“技术顾问”,面对几百亩的蔬菜心里却有些打鼓:“西红柿是最难种,病虫害是最多的。”

2016年6月,当地连续7天的阴雨天气,让西红柿大面积患上晚疫病,而谢东升依据长年种植蔬菜的经验和技术,成功防治住了病态,为合作社挽回了不少损失。由此,“谢师傅”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从土专家到农技员

2017年7月,恩施市农业局在全市招聘一批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热爱农业农村工作的农技员。谢东升抓住机遇,从14个参考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恩施市“特聘农技员”。

今年7月,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织管理培训班上,谢东升作了典型发言,他说,特聘农技员就是特别爱农业、特别爱学习、特别不怕吃苦、特别爱乡亲。

这是谢东升的心声,工作中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亚东农业专业合作社,谢东升一心钻研学习推广蔬菜种植技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铿锵前进。

武陵山有“十月小阳春”,借助当地气候,谢东升为合作社量身定做了“春提早、秋延晚”的技术模式,通过越冬大棚育苗,高垄覆盖栽培,错峰上市,打价格差,达到增收目的。

2018年,合作社的西红柿上市时间提早15天,批发价格达到3.6元每公斤,外地运菜的车辆络绎不绝,一季为合作社增收40多万元。

“接茬种植”也是谢东升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的一架多用模式,让合作社的辣椒、茄子种植都采用大支架,番茄、辣椒收获,利用原来的支架,种一季四季豆,“省工省时省投入”。

建立微信群在网上讲理论、深入田间“手把手”教技术,为了推广“春提早、秋延晚”的种植技术,2018年,谢东升组织现场技术培训超过了100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南里渡村70多岁的贫困户汤迪员,2018年一亩辣椒收入4200多元,接茬种植四季豆,又收入1200多元。在崔家坝镇,像汤迪员这样的贫困户就有200多户,他们年均收入达4000多元,真正实现了“一亩蔬菜脱贫,三亩蔬菜致富”的目标。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免费给老百姓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大家在合作社的管理下,实现蔬菜统一种植、统一销售,还能在合作社务工赚取收入,合作社真正成为了乡亲们的“源头活水”。

吸引能人回乡,配强“领头雁”。在谢东升的影响下,村里很多年轻肯干的能人回乡创业,相继成为养殖大户,还申请注册了家庭农场,为家乡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今,合作社已由当初的20多户社员发展到500多户,共种植了1600多亩蔬菜,包括300亩西红柿,500多亩大红椒,600亩甜玉米,100亩茄子和400多亩四季豆,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辐射范围也由原先的南里渡村,扩大到水淌村和铺子房村,共惠及4000多人。

不以产量论,但求品质高。减少化肥施用,多使用农家肥;采用黄板、杀虫灯等生物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谢东升通过“两减”的方式,种植有机蔬菜,提质增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让城里人来享受采摘的乐趣,发展乡村旅游,让我们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谢东升对未来信心满满。

总编:朱述耀  编审:田仁超 编辑:田仁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