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脱贫路上“心连心”

2019-02-28 09:59  

【精准扶贫】脱贫路上“心连心”

特约记者 蔡燕 通讯员 熊峰

2月27日,天气阴冷、滴水成冰。一大早,在恩施市龙凤镇店子槽村锁山组,村民覃仕学正忙着喂牛、喂猪。

覃仕学,今年61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和女婿罗庆科靠外出务工维持收入,每人每年可收入3万元左右,除去生活及往返费用所剩无几。

帮扶干部送来“及时雨”

“年纪大了,不想出去打工了。”怀着这样的想法,2014年,覃仕学返乡养猪,每年可收入3万元左右。2015年,覃仕学顺利脱贫。2018年初,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他干脆搬回山上老宅,准备扩建猪圈大干一场。

发展要有资金做支撑。缺资金,让覃仕学急的团团转。店子槽村“尖刀班”帮扶干部官华知晓情况后迅速报告村委会,由该村扶贫互助有限责任公司做担保,无息贷款10万元,帮助他发展养殖。

同时,店子槽村将覃仕学家的老屋纳入危房改造,经过一个月的整修,覃仕学就搬进了“新家”。

父子上阵拓宽“致富路”

“政府扶我们一把,我们也要加油奔。”政策优惠接二连三,女婿罗庆科也“动心”了,他留下来帮助覃仕学。

“一开始准备养猪,他建议养牛,利润稳定些。”2018年3月,覃仕学开始搭建牛棚,购买打草机。

为了选育良种,罗庆科添置一辆卡车,前往山东、贵州引进仔牛15头。帮扶干部官华又帮他们提交申请,获得了以奖代补资金3000元。

“我们喂的牛,是天然的,吃苞谷和酒糟。”覃仕学自己种了6亩玉米、2亩苕藤,但这样远远不能满足“牛”胃口。罗庆科就经常前往龙马村、罗针田村等采购干草和酒糟。

“去年,15头牛全卖完了,得了10万多,还有20几头猪,卖了可以得2万多。”经过一年的努力,父子两的收入实现翻番。

乡邻互助建起“小循环”

一头牛一天可以产生粪便40斤,15头牛产生粪便可以堆成一座“小山”,覃仕学自己家的田很快就“吃不消”,他就和周围的群众商量,免费把牛粪送给乡亲们当肥料。

“简直是争抢着要呢。”村民吴泽兵告诉我们,牛粪是上好的绿色有机肥,左邻右舍争相预定。覃仕学和罗庆科每天根据排队情况“免费送到田间地头”。

“我给他们送肥,他们给我送饲料。”覃仕学乐呵呵的告诉我们,乡亲们免费把秸秆“送上门”,给肉牛做草料,为他省下近万元。

“今年发展了7头牛,过两天再进10头。后期,我们打算搞足30头。”说起新年的打算,覃仕学和罗庆科决定继续扩大规模,让生活也“牛气十足”。

总编:朱述耀 编审:田仁超 编辑:郑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