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扶贫一线的统计人

2019-07-26 11:07  

陈长久,现年55岁,国家统计局恩施市调查队主任科员、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甘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自2017年6月到村工作以来,两年多时间过去了,8个村民小组公路通畅了,千亩茶树发出嫩芽了,村民心里暖烘烘的。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甘溪村位于鄂西南恩施州城南端19公里,是恩施市贫困村之一,全村总人口3189人,总户数866户。其中,贫困人口97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09户,相当于3个人中约有1个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面对严峻的扶贫形势,陈长久没有犹豫,而是着手了解贫困村实际情况。他开始翻阅贫困户扶贫档案,记录下每一位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逐户走访,知悉每户的困难和需求。每周村里的碰头会和夜学他都会准时参加,在会上,针对边缘户、存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般农户的不同情况,对照各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命令、脱贫标准,和其他工作队员交换意见,做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清、底数明、有依据。

在他的带领下,这个贫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完善基础设施攻破脱贫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陈长久带领干部在摸清村、户短板的基础上,按照项目安排指标,把项目前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分轻重缓急依次进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代表、党员代表把关项目质量、化解矛盾纠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把自主权交给群众,发挥群众自治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2018年,全村完成了以奖代补公路硬化工程3.2公里,通畅工程公路3.8公里,惠及沿线村民440户1499人,甘溪村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89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喜迁新居,摆脱了因交通条件落后、资源优势变不成经济优势,“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建好基础设施,补齐甘溪村脱贫攻坚最大的一个短板。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茶叶是甘溪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18年,村里先后组织了屋场会、小组会、院落会、代表会68场,2000余人次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会,积极支持专业合作社开展茶叶、果树等产业田间管理培训,增强了群众的致富意识、市场意识,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和9个茶叶加工企业与2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村茶园面积达到6000亩,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通过股权收益、小额贷款等方式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猪、蔬菜等传统的“两短”产业,形成“一长两短”的产业扶贫链。

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村风和谐。月亮山组村民夏生富,因修建公路需要占他家的堡坎,村干部多次做思想工作,他始终不同意。陈长久找到夏生富的母亲杨正菊,耐心细致地劝说公路修通的好处,不仅茶商愿意上门收茶,对子孙后代更是件好事。村民是通情达理的,思想工作做到位后,对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很支持,杨正菊当即斩钉截铁的表示“这个电话我来打,他不准动工,我跟他断绝母子关系”。犹豫几天后,夏生富不再阻拦工程队施工。一时间,“宁断母子情,要修致富路”在恩施市传为佳话。楠木坪组存疑户蒲元玖因不符合精准扶贫对象政策没有纳入贫困系统,对精准扶贫政策和村干部意见很大,声称搜集资料到州、市上访。陈长久通过20余次入户走访座谈、解惑答疑,18次电话沟通,帮助其争取了危房改造资金解决住房维修问题等等,最终感动了蒲元玖全家,蒲元玖发出的一条微信上写着“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作为扶贫攻坚战的一线主力军,脱贫攻坚亮丽的成绩单背后,是他超常规的付出。去年6月,村里启动实施柳树沟组、梁家槽组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木盆组和月亮山组小饮水工程。陈长久在一次寻找水源的途中,不慎从山上摔下公路,右脚膝盖韧带拉伤,不能正常行走,但他因为各项扶贫工作任务太紧,饮水工程正在关键时期,没有请假,只是自己买了药,一边治疗一边工作。在连续治疗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工作上没有缺席一天,直到饮水工程建成,“一管清水”流进农家,陈长久坚持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陈长久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甘溪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4.6%减少到2018年的1.54%,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的奋斗目标。同时,陈长久也被芭蕉侗族乡党委评为“2018年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陈长久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为扎根扶贫一线的统计人,我一定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坚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无怨无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