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的“分水岭”
特约记者 崔显实
在恩施市崔家坝镇刘家河村分水岭易地扶贫安置点,《刘家河村分水岭组公示牌》醒目地立在路边,路线图上清楚标明了该组85户村民的分布、入户路线。
“变化太大了,这两年是我们分水岭的‘分水岭’。”83岁的陈德志站在公示牌前,感触颇深。
反复走访解心结
“这条公路是1996年开始修的,2002年才修通,一直就是条机耕路。”陈德志是原小村分水岭村的书记,公路是在他当支书时着手开始修建的,“全村男女老少肩挑背驮、上山修路,想起那些场景就让人激动。”
“原先85户,现在常住的只有37户,因为通行条件差、缺水,很多家庭都外出或者搬到山下去了。”村“尖刀班”驻组干部范辉伦介绍。
2019年4月,恩施市税务局干部范辉伦经组织挑选、委派到刘家河村“尖刀班”,到村后,他又主动请缨到分水岭组与刚选聘的村后备干部刘清华驻组。
“民风淳朴,基础条件差,吃水困难、公路没硬化、手机打电话不通畅,群众怨气大,工作基础差,认可度低。”范辉伦和刘清华一头扎进分水岭组,三天走访了所有农户,找准了问题的症结。
“反复走访,与群众交朋友,是块毛铁也要焐热,是块坚冰也要焐化。”范辉伦与刘清华一起制定了工作计划。
在分水岭流传着一个“三上门请乡贤”的故事——
老支书陈德志在村里威望高,是热心村里公益事业的乡贤,可近几年却“寂寂无声”。
“第一次上门,老陈在街上住院,我们打电话问候,老陈很客套。第二次,老陈在家,对我们不冷不热。三次上门,聊家常、谈知心话,就这样打开了老陈的心结。”范辉伦说。
“村里这么多年对我们关怀少了,村里大事小情也很少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也没有劲头!你们主动征求意见,我也有义务尽一个党员的责任。”终于,这个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焕发“新生”,成为分水岭一面飘扬的旗帜。“抓住关键少数。”5个党员就是5面旗帜,成为村民心中的火种,燃起希望。
就这样,在2019年4月,范辉伦、刘清华对分水岭家家户户进行了走访,每户最少走访了3次,最多的走访了7次,解决邻里纠纷12起。对户籍在分水岭组,而在外居住的,他们电话联系,能够上门走访的全部上门走访。
紧盯问题解难点
刘家河村是崔家坝镇的主水源地,姚湾河水库、龙潭水源分别承担集镇和低山村的供水,可因为水源低、刘家河村居民分布在水源之上,导致刘家河村的居民“听水响、看水流、吃水贵如油”。
解决吃水难题成为刘家河村“尖刀班”的重中之重,分水岭组尤重,“尖刀班”走遍了山山岭岭,可利用水源少。经过与镇水利站反复勘察、论证,修建300立方米水池一个,铺设管道3000米,解决集中点饮水困难;大岩边就近寻找水源,由村出资筹材料、农户出劳力,修建一口50立方米的小水池、铺设管网500米,彻底解决6户人家饮水困难;改建100立方米水池、铺设管网80米,解决8户人家吃水不安全的问题。
紧盯问题解难点,目前10公里的通畅工程路面硬化已经接近尾声,安保、边沟正在加紧施工,“出门难”的问题正在解决。
“电信通话全部畅通无阻,网络也在入户。”刘清华对分水岭组这几个月的变化如数家珍。
群众的事自己办
“有什么‘拿手好戏’大家尽管使出来,让大家看看我们分水岭的不同之处。”乡贤代表陈德志这几天奔走在家家户户,组织村民参加组里的文娱活动。
从村民“各自为政”到如今的“众人拾柴”,凝聚了“尖刀班”的心血。
“‘三步走’走出了分水岭团结向上的新局面。”刘清华介绍,村“尖刀班”制定的“三步走”就是,第一步全覆盖走访摸排问题,牵住“牛鼻子”;第二步汇总梳理分类问题,将分水岭分为四个片区,分类管理;第三步就是广开屋场会、群众会,选出四个片区中心户长,群众的事自己办,充分发挥自治的作用。
“分水岭上变化大,水泥公路修到家,我们一起想办法,努力搞好我的家。”8月29日在崔家坝镇刘家河村分水岭组,新当选的组长陈开艳发出号召。当天,镇村干部和村民们坐在一起,选组长、学政策、数变化、话村规、商村规、议新风。大家共同学习了“三大行动”、惠民政策,派出所民警以案说法、为村民上了一堂法制课,选出村民小组长、中心户长,现场评选了“好婆媳”“好妯娌”等“五佳五好”对象,讨论《村规民约》的内容,通过组建道德理事会、志愿服务队和树立文明乡风“红黑榜”引领文明。
一脉活全身通。群众的事自己办,在公路硬化中,村民轮流跟随施工队,协调施工、监督质量。邻里纠纷中心户长、乡贤理事上门解决。每周一次人居环境整治,群众互评谁家干净谁家脏乱差,在“红黑榜”上公示。
“户均3亩核桃,两亩药材,成为产业的主力。”刘清华站在“红黑榜”前指着分布图介绍,这里建一个小型文化广场,市税务局送了一台移动音响,健身器材马上安装……这一切将成为一个个“分水岭”,开启分水岭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篇章。
总编:瞿照坤 编审:田仁超 实习编辑:李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