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灯:王光国精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基本启示

2016-10-07 19:57  

从前的店子坪村处于三面环河、峡谷封锁的险恶地带,深沟险壑阻碍了村民出行和致富的脚步。曾经的荒凉之地,如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结构调整相得益彰,整村脱贫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店子坪村来之不易的变化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倾情帮助,得益于乡亲们的苦干实干。如果要追根索源,能够取得实质变化的基础,还是源于王光国带领村民以愚公移山的斗志在天堑绝壁开山筑路的英雄壮举。脱贫攻坚、竞进小康,需要王光国精神;立足现实、提质增效,必须从王光国精神中探寻值得借鉴的基本启示。

找准优势,优势在山。恩施是典型的山区,山大人稀、山高坡陡的自然状况一直以来都是发展道路上的沉重包袱,是束缚发展思路的精神羁绊,不知路在何方,不懂价值何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物是变化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改善,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已经清醒的看到,过去的“穷山恶山”正在悄然变成“金山银山”。声名鹊起的 “世界硒都”、“鄂西林海”、“天然氧吧”、 “华中药库”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无可置疑的后发优势。曾几何时,店子坪村180多户人家、近700人在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的环境中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用“背篓+打杵”的方式丈量着生活的艰辛与厚重,不离不弃地坚守,既是一份无奈,也是故土难离、刻骨铭心的农家情节,因为这里有高山密林、有蓝天白云,浓浓的乡愁蕴含着古朴的生机。正是这份执着而近乎痴迷的坚守,正是这份敬畏自然、挑战自我、同舟共济的人文本色,终究换来“经风雨见彩虹”的自信与豪迈。如今,渐成规模的猕猴桃、魔芋、烟叶已经成为村民们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纳凉避暑、休闲观光,高山农业与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茶盐古道”上具有深厚底蕴的“店子”坪,正在重塑记忆深处的历史符号,用薪火相传的巴楚遗风,在小康路上书写春华秋实的幸福篇章,把天上人间的愿景演绎成无可厚非的现实。有专家断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海拔1000——1200米左右、生态植被良好的地带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候鸟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许多人时尚而理性的选择。我市的石灰窑、长岭岗、西流水、青堡等地越来越被人们看好和认可,为什么?这不仅是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更是张扬生活品质的时代潮流。“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将为我们带来更多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唯有超前谋划、科学规划、理性计划,才能凸显优势、抢占先机、出奇制胜,才能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建功立业,在竞进小康的道路上成就梦想。

筑牢基础,基础在路。人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追求城镇生活?“搬迁式扶贫”为什么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必须承认的是,以乡村公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缺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公路的通达和通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要致富、先修路”,之所以能够形成广泛共识,是因为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反复的检验和认知。早在2000年,店子坪村就修通了一条到村委会的简易通村公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只能算是一条“政治路”,路是通了,但距离负有行政职能的龙坪乡集镇远达28公里,而且还有几个村民小组根本就不通公路,老百姓过日子还是一如既往的依靠距离相对较近的高坪集镇,“背进背出”的姿态成了店子坪人抹不掉的特写,需要一条“经济路”,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呼唤和梦寐以求的企盼。当过民办教师、在村里已经工作几年的王光国,他知道村民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也知道店子坪的出路在哪里。当他接过村支部书记的重担后,做的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就是用大智大勇的过人魄力,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用身体力行的人格魅力,带领村民们连续苦战六个春秋,在洋芋河的悬崖峭壁上开山筑路,汗水加泪水、寒冬加酷暑、白天加黑夜,啃出毛路2500米。“苍天不负有心人”,店子坪人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赢得了巨大的关爱和支持,不仅出山的公路天堑变通途,而且村内的路网也行成了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格局。在此基础上,接二连三的发展传奇不断上演——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幼儿教育设施一流,信息网络延伸覆盖,特色产业方兴未艾,“三大基地”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前景可观。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直观感觉是,村口田间身影忙碌、山上山下一片祥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条路,联通了世界,让世人为之瞩目;一条路,聚集了人心,让群山绽放异彩。从店子坪的历史和现实故事中我们应该思考什么?事实告诉我们,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标准来衡量,我市农村的路网建设,仍然是不可小视的短板。村组合并,看似高标准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还可以说是实现了“村村通客运”,客观的来看,这还是一个宏观的政治标准,因为历史上的恩施市,有500多个村,其中有若干“村”现在仅仅是以村民小组的形式存在,路网尚未覆盖的依然有之,道路等级不高就更为普遍。整村脱贫、全民小康,以乡村公路为重中之重的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根本中的根本,抓住了要害就把握了命脉,就决定了出路。

把握关键,关键在人。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的一切,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我们都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奋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的现实目标。王光国精神的最大亮点,就是释放人性正能量、敢于挑战不可能。店子坪出山的“经济路”不到8公里,就因为地势险峻,既需要开山、又需要架桥,对于一群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的村民来说,真的比登天还要难。王光国心里比谁都清楚,单凭这样的状况无论如何是达不到目的的,他为什么要干?因为他需要感动“上帝”、以干求助。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店子坪村的老百姓,如果不能感动这个“上帝”,一切梦想都会归零。没有施工材料,王光国把办养猪场和开小卖部的钱拿出来周转使用;全村人用一个冬天磊起来的近20米长的驳岸轰然坍塌,正在施工的村民们抱头痛哭,几近绝望的王光国说了句“路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安全就是万幸”,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主心骨的力量;春夏秋冬、日月轮回,“只要有一个人在工地上,我就奉陪”,王光国就是用坚守承诺和反复动员,让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彰显了战天斗地地壮志与豪情。正是“愚公支书”王光国的执着、淡定、坚守、无私的大智慧,促使店子坪村的男女老少矢志不移、勇往直前,用“蚂蚁搬家、燕子衔泥”的韧劲,书写了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苦干、巧干、坚持干,店子坪人终于梦想成真——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肯定。村口有条醒目的标语,“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一句话,也正是王光国带领村民们用生动的实践检验伟大真理的真实写照。历史不会改写,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王光国、如果不用王光国,你知道店子坪吗?换届之际,选人之时;发展之计,用人为要。怎么选?既要严守“必须”加“严禁”的纪律要求,又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拓宽人才辈出的识别机制,让德才兼备者脱颖而出;怎么干?王光国“对党忠诚、坚守信念的政治品质;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愚公精神;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不改初心、至真至纯的党员本色”,就是我们“看齐”的标杆。

(值班总编:滕义 责任编辑:廖康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