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竹清:从“扶贫试点”到“小康试点”

2017-11-20 16:56  

深秋,恩施市龙凤镇双堰塘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房一栋挨着一栋,工人正在建设路网、给排水配套设施。村党支部书记陈华平告诉记者,几年来,180余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在这里重新出发,摆脱了贫困。

紧邻州城和龙凤集镇的双堰塘村,曾是产业发展滞后村,这里地无三尺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进城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通过州、市、镇、村共同努力,公路通了、宽带通了、自来水通了、集中居民点建起来……双堰塘人的梦想变成现实。

双堰塘的喜人变化,是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的缩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两次到龙凤镇调研,提出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几年来,紧扣李克强总理指示精神,试点共实施项目158个,完成投资22.65亿元,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居住条件好了。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全镇引导5426户2万余名村民从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后劲不足、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偏远区域搬迁至集镇、中心社区或居民点,让他们走出深山、发家致富。

基础设施环境改善了。全镇所有居民聚居点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光纤,集镇及村中心点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教学点、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有线电视、宽带、4G网络全覆盖。

产业兴起了。全镇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退耕还林经营模式,完成3.7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任务,发展茶叶、生漆、小水果等高效经济林,亩均增收3500元。引进龙头企业25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1家,全镇80%的耕地实现集中规模经营,70%以上的农户与市场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龙凤镇的一系列变化,源于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的红利。几年来,龙凤镇围绕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血脉,建立“一卡两社”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率先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恩施金源担保公司经营管理,开辟农民收益新途径。突出“互联网+、生态+、硒+、旅游+”四种新业态,建立“1+2+3”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三位一体”镇村治理体系和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群众动嘴、数据跑路、干部跑腿”。建立了以“三大带三小”为核心内容的学校共同体和“大院带小院”为核心内容的医疗联合体,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今年7月,龙马风情小镇开业。龙马村九组村民彭云芝选择就近就业,在小镇的一家酒店工作。“每个月2000多块钱,还能够照顾到家里。”以前常年在外打拼的彭云芝高兴地告诉记者。

像彭云芝一样,在龙凤镇,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让腰包鼓了起来。2016年,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500元、9352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60%、123%。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初的41.86%下降至2017年初的4.02%。龙凤镇在全州率先脱贫摘帽。

试点的步伐还没有止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龙凤镇试点要深入落实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率先小康目标,研究打造试点升级版的重大机遇、重点任务和目标路径,推进龙凤试点在全州、全省走在前列。”11月4日,州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试点转型升级。

蓝图已经绘就。镇党委书记崔宇辉告诉记者,结合试点实际,龙凤镇明确了“五个龙凤”建设目标。未来几年,将加速“互联网+、生态+、旅游+、硒+”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造绿色富硒知名品牌,着力建设“小康龙凤”;以开展“六城”同创、推进全域旅游为抓手,着力建设“山水龙凤”;以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向群众延伸、向掌上延伸为切入点,着力建设“智慧龙凤”;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为保障,着力建设“法治龙凤”;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着力建设“廉洁龙凤”。

“试点就要敢闯敢干。我们将紧紧围绕‘率先小康’目标,推进‘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转型升级,力争走在全州乃至全省前列。”崔宇辉言语铿锵。

来源 恩施日报 编审 杨新锋 编辑 王郁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