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传承妈妈手艺,3年设计3000多个款式,80后恩施女孩王丽丽—— 让童装唱起“最炫民族风”

2018-12-20 17:11

(记者杜瑞芳)棉麻布衣、原创设计、民族元素、手工制作……这些特点让恩施本土童装品牌“咪多咪彩”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咪多咪彩”是苗语对小男孩小女孩的亲切称谓。创始人王丽丽是一名80后女孩,她将白虎图腾卡通化,绣在衣服上成为商标,她带领近40名女性致力于发扬民族文化和打造原生态健康服饰。

5月底,恩施市咪多咪彩服饰有限公司被恩施市妇联授牌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妈妈的老手艺

5月27日,记者在咪多咪彩服饰生产车间里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制作一批刚设计好的童装。车间最外面是设计室、成品展示区,展示的衣服以棉麻材质、立体绣花为主,加上复古盘扣、民族图案、时尚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在一台缝纫机前,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正在手工编织盘扣,只见她双手灵活地上下翻飞,不到一分钟,一枚漂亮的盘扣就成型了。她便是王丽丽的妈妈刘和菊,今年66岁了,是一位手法娴熟的裁缝。王丽丽出生于裁缝世家,妈妈的手艺传承自外公。

脖子上挂着皮尺、手里操着剪刀,量体裁衣,画样打版,飞针走线,手工制作……这是王丽丽对外公最深的印象,外公在当地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裁缝,“外公做得最棒的便是土家长衫。”王丽丽说。

老式的缝纫机转动着岁月的车轮,20世纪60年代,年龄尚小的刘和菊跟着父亲学手艺。那时,裁缝这一行很吃香。

“父亲是个很严格的人,缝制衣服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差池。起初,由于裁剪不到位、针脚不均匀,做的衣服穿起来难看不舒服,我挨了不少骂,但也因为严格,我才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刘和菊说。

时代的变迁,带来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美丽服饰,批量化的流水线生产,在不知不觉间将裁缝挤进了历史的深巷,刘和菊也迫于生计,将这门老手艺荒废了一段时间。

直到2013年,王丽丽向妈妈说出了自己的创业想法。

女儿的新想法

王丽丽小时候也跟着妈妈学过几年裁缝,后来外出读书、工作,换过不少行当,但从小受家庭熏陶,她对服装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开一家服装店一直是她的梦想。经过几年的打拼积淀,2007年,她在州城风雨桥头开了一家成人布衣店。这个店一做就是8年,8年时间奠定了她创造“咪多咪彩”品牌的基础。

开店久了,王丽丽便萌生了自己做原创的想法。“我觉得一件衣服的款式颜色无论多么花哨,那都只是它的样子,只有赋予它文化内涵,这件衣服才有灵魂。这种文化是一种气质,不仅是衣服的气质、人的气质,更是民族的气质。”王丽丽说,“我就想把我们自己民族的一些文化特色融入服装里,传承和发扬出去,我更想把民族元素与传统手艺结合起来加以创新。”

说干就干,王丽丽和几个朋友从网上买回布料自己裁剪缝纫,原麻布和蜡染布拼色做出了第一条裙子。她们兴奋地把裙子挂在店里,看有没有顾客喜欢,没想到第二天就被顾客买走了,可还没等她们庆祝一番,裙子就被退了回来,她们一看都傻眼了,蜡染布和麻布已经被染得面目全非,“这盆兜头冷水直接把我们的激情浇没了,朋友们没了信心。后来我儿子出生了,市场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我不喜欢,我想给他买一件舒服的棉麻布衣,市场上却非常少见。”

一个大胆的创业想法在王丽丽脑海里萌芽:“我就想给小孩子做最健康的衣服,选用植物纤维面料,再加上原创的民族设计和手工制作,让孩子们也能穿上像过去我妈妈一针针缝出来的衣服。”

王丽丽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必须得到妈妈的支持,因为她要创业,第一件事就是请妈妈“出山”,让妈妈的老手艺成为“镇店之宝”。她的想法得到了妈妈的大力支持。

有了定心丸,王丽丽浑身是劲。2013年,她申请了10万元创业贷款,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和父母的赞助,她开始了创业之路。

从80平方米的小工作室到现在集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生产车间,王丽丽走过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由于定位的高标准,她从款式设计、面料采用、衣服染色等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第一件成品小衣服穿在儿子身上时,我特别激动,因为那些传统的元素穿在小孩身上,不再老气,而是非常灵动、乖巧。”可是,与初尝成果相伴的是接踵而来的问题:只选用透气的棉麻面料,用健康的植物染料上色,就必须要攻克扎染、蜡染工艺中脱色严重的问题,又不能过多使用固色剂,就只能用最原始的物理固色方法,对衣物进行多次漂洗。还有一大难点在于设计,每一件衣服都必须原创,用老手艺制作并不代表完全的复古,还必须有创新,让传统与时尚结合,每一件衣服都能穿着好看又舒服。

妈妈的手艺很多,挽各式花样的盘扣、拼布、扎布花和各式手工线的串法,王丽丽的原创童装在妈妈的帮助下变得丰富多彩。同时,经过反复试验、修正,一个个技术难题慢慢被攻克。童装研发以来的几年时间里,王丽丽和公司设计师设计出3000多个款式,深受顾客青睐。

女性创业的新天地

让童装唱起“最炫民族风”

2013年底,王丽丽开了第一家原创童装店,取名“咪多咪彩”,这是苗语对小男孩小女孩的亲切称谓。她把小店布置得像一个原始森林,进店的客人都会拿起手机拍照,很快就有人找到她想加盟。

“起初,我并不具备做品牌加盟的实力,我的生产能力和管理都跟不上,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家族式作坊。由于货品上架时间滞后,缺乏管理和培训经验,我的第一家加盟店在开业半年后就撑不下去了,只有自己的直营店还在勉强支撑。后来再来要求加盟的朋友我都回绝了,我觉得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如果要把自己的品牌推向全国,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我需要更多有专业知识的人,于是我开始组建团队。”王丽丽说。

2015年,她正式打开对外加盟的渠道,截至目前已有实体加盟店23家,覆盖我州8县市以及湖南、四川、重庆、荆州、仙桃、襄阳、武汉、浙江等地。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也为更多的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今年34岁的孙光英是恩施市龙凤镇龙凤村人,她15岁开始学裁缝,以前一直和老公在外地打工。家里两个小孩由老人照顾,为了生计漂泊在外的她,心里一直愧疚于无法在家照顾老小。

2015年,孙光英在网上看到恩施市咪多咪彩服饰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她决定试一试,没想到面试通过了,于是她回到了恩施,干起裁缝的老本行,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

在公司里,有很多像孙光英一样的女性,她们在王丽丽的带领下,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及原生态健康服饰的打造,以土家白虎图腾为精神导向,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设计特色,以棉、麻等非化纤原生态织物为原料,以绣花、手绘、拼布、手工盘扣等传统手工艺为技术支撑。

恩施市妇联负责人告诉记者,王丽丽艰苦创业,带动近40名女性家门口就业,其中很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为广大女性开辟了一块创业的新天地。

“我就想做一个小而美、生命力顽强的本土品牌。让小朋友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王丽丽说,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此坚持,是一种幸福。

来源:恩施晚报

(记者杜瑞芳)棉麻布衣、原创设计、民族元素、手工制作……这些特点让恩施本土童装品牌“咪多咪彩”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咪多咪彩”是苗语对小男孩小女孩的亲切称谓。创始人王丽丽是一名80后女孩,她将白虎图腾卡通化,绣在衣服上成为商标,她带领近40名女性致力于发扬民族文化和打造原生态健康服饰。

5月底,恩施市咪多咪彩服饰有限公司被恩施市妇联授牌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妈妈的老手艺

5月27日,记者在咪多咪彩服饰生产车间里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制作一批刚设计好的童装。车间最外面是设计室、成品展示区,展示的衣服以棉麻材质、立体绣花为主,加上复古盘扣、民族图案、时尚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在一台缝纫机前,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正在手工编织盘扣,只见她双手灵活地上下翻飞,不到一分钟,一枚漂亮的盘扣就成型了。她便是王丽丽的妈妈刘和菊,今年66岁了,是一位手法娴熟的裁缝。王丽丽出生于裁缝世家,妈妈的手艺传承自外公。

脖子上挂着皮尺、手里操着剪刀,量体裁衣,画样打版,飞针走线,手工制作……这是王丽丽对外公最深的印象,外公在当地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裁缝,“外公做得最棒的便是土家长衫。”王丽丽说。

老式的缝纫机转动着岁月的车轮,20世纪60年代,年龄尚小的刘和菊跟着父亲学手艺。那时,裁缝这一行很吃香。

“父亲是个很严格的人,缝制衣服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差池。起初,由于裁剪不到位、针脚不均匀,做的衣服穿起来难看不舒服,我挨了不少骂,但也因为严格,我才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刘和菊说。

时代的变迁,带来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美丽服饰,批量化的流水线生产,在不知不觉间将裁缝挤进了历史的深巷,刘和菊也迫于生计,将这门老手艺荒废了一段时间。

直到2013年,王丽丽向妈妈说出了自己的创业想法。

女儿的新想法

王丽丽小时候也跟着妈妈学过几年裁缝,后来外出读书、工作,换过不少行当,但从小受家庭熏陶,她对服装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开一家服装店一直是她的梦想。经过几年的打拼积淀,2007年,她在州城风雨桥头开了一家成人布衣店。这个店一做就是8年,8年时间奠定了她创造“咪多咪彩”品牌的基础。

开店久了,王丽丽便萌生了自己做原创的想法。“我觉得一件衣服的款式颜色无论多么花哨,那都只是它的样子,只有赋予它文化内涵,这件衣服才有灵魂。这种文化是一种气质,不仅是衣服的气质、人的气质,更是民族的气质。”王丽丽说,“我就想把我们自己民族的一些文化特色融入服装里,传承和发扬出去,我更想把民族元素与传统手艺结合起来加以创新。”

说干就干,王丽丽和几个朋友从网上买回布料自己裁剪缝纫,原麻布和蜡染布拼色做出了第一条裙子。她们兴奋地把裙子挂在店里,看有没有顾客喜欢,没想到第二天就被顾客买走了,可还没等她们庆祝一番,裙子就被退了回来,她们一看都傻眼了,蜡染布和麻布已经被染得面目全非,“这盆兜头冷水直接把我们的激情浇没了,朋友们没了信心。后来我儿子出生了,市场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我不喜欢,我想给他买一件舒服的棉麻布衣,市场上却非常少见。”

一个大胆的创业想法在王丽丽脑海里萌芽:“我就想给小孩子做最健康的衣服,选用植物纤维面料,再加上原创的民族设计和手工制作,让孩子们也能穿上像过去我妈妈一针针缝出来的衣服。”

王丽丽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必须得到妈妈的支持,因为她要创业,第一件事就是请妈妈“出山”,让妈妈的老手艺成为“镇店之宝”。她的想法得到了妈妈的大力支持。

有了定心丸,王丽丽浑身是劲。2013年,她申请了10万元创业贷款,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和父母的赞助,她开始了创业之路。

从80平方米的小工作室到现在集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生产车间,王丽丽走过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由于定位的高标准,她从款式设计、面料采用、衣服染色等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第一件成品小衣服穿在儿子身上时,我特别激动,因为那些传统的元素穿在小孩身上,不再老气,而是非常灵动、乖巧。”可是,与初尝成果相伴的是接踵而来的问题:只选用透气的棉麻面料,用健康的植物染料上色,就必须要攻克扎染、蜡染工艺中脱色严重的问题,又不能过多使用固色剂,就只能用最原始的物理固色方法,对衣物进行多次漂洗。还有一大难点在于设计,每一件衣服都必须原创,用老手艺制作并不代表完全的复古,还必须有创新,让传统与时尚结合,每一件衣服都能穿着好看又舒服。

妈妈的手艺很多,挽各式花样的盘扣、拼布、扎布花和各式手工线的串法,王丽丽的原创童装在妈妈的帮助下变得丰富多彩。同时,经过反复试验、修正,一个个技术难题慢慢被攻克。童装研发以来的几年时间里,王丽丽和公司设计师设计出3000多个款式,深受顾客青睐。

女性创业的新天地

让童装唱起“最炫民族风”

2013年底,王丽丽开了第一家原创童装店,取名“咪多咪彩”,这是苗语对小男孩小女孩的亲切称谓。她把小店布置得像一个原始森林,进店的客人都会拿起手机拍照,很快就有人找到她想加盟。

“起初,我并不具备做品牌加盟的实力,我的生产能力和管理都跟不上,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家族式作坊。由于货品上架时间滞后,缺乏管理和培训经验,我的第一家加盟店在开业半年后就撑不下去了,只有自己的直营店还在勉强支撑。后来再来要求加盟的朋友我都回绝了,我觉得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如果要把自己的品牌推向全国,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我需要更多有专业知识的人,于是我开始组建团队。”王丽丽说。

2015年,她正式打开对外加盟的渠道,截至目前已有实体加盟店23家,覆盖我州8县市以及湖南、四川、重庆、荆州、仙桃、襄阳、武汉、浙江等地。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也为更多的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今年34岁的孙光英是恩施市龙凤镇龙凤村人,她15岁开始学裁缝,以前一直和老公在外地打工。家里两个小孩由老人照顾,为了生计漂泊在外的她,心里一直愧疚于无法在家照顾老小。

2015年,孙光英在网上看到恩施市咪多咪彩服饰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她决定试一试,没想到面试通过了,于是她回到了恩施,干起裁缝的老本行,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

在公司里,有很多像孙光英一样的女性,她们在王丽丽的带领下,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及原生态健康服饰的打造,以土家白虎图腾为精神导向,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设计特色,以棉、麻等非化纤原生态织物为原料,以绣花、手绘、拼布、手工盘扣等传统手工艺为技术支撑。

恩施市妇联负责人告诉记者,王丽丽艰苦创业,带动近40名女性家门口就业,其中很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为广大女性开辟了一块创业的新天地。

“我就想做一个小而美、生命力顽强的本土品牌。让小朋友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王丽丽说,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此坚持,是一种幸福。

来源:恩施晚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